導讀 評論員張莉以前陽性被歧視,現在陰性 “不合群”。昨天有網友拍到,三門峽市一家餐飲店門口的滾動屏幕上播著:“暫拒絕陰性進店就餐,現只...
評論員張莉
以前陽性被歧視,現在陰性 “不合群”。
昨天有網友拍到,三門峽市一家餐飲店門口的滾動屏幕上播著:“暫拒絕陰性進店就餐,現只接待抗原陽性顧客進店就餐,你陽你就來”。看著這字幕,讓人感覺很不舒服,陰性就不能來吃飯了?
面對網友的質疑,這位餐飲店老板也做出了回應:陰性顧客也可以進去,這個是隨便寫的,害怕陽性顧客不敢來,現在生意難做。
線下餐飲難做能夠理解,可單靠營銷、博眼球也不是致富的法寶。這樣的字眼不僅有明顯的歧視意味,也會對公眾認知產生誤導。
面對這輪疫情的沖擊,我們需要學會求同存異、相互尊重,不是劃清界限,搞“陰陽兩隔”的大戲。
不能用一句“生意難做”甩鍋。不過萬能的網友已經幫這名老板,想出了解決方案:可以每周一三五接待陽性就餐,二四六陰性就餐,這樣兩邊都不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