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爆發八個多月了,在此期間,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一直在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各種武器裝備也一直在源源不斷地送往基輔。只不過,作為北約成員,歐洲國家自認安全上不會出什么大問題,所以也就“存貨不多”,被烏克蘭瘋狂消耗后,西方已經被俄烏沖突折騰得有些精疲力盡了,美國媒體表示,歐洲武器庫已基本耗盡。有北約國家抱怨,歐洲再怎么拼命,也耗不過俄羅斯。
據來自《環球時報》的報道,漫長的俄烏沖突,不僅對于兩國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也讓背后的支持者“壓力山大”,其中支持烏克蘭的西方就被折騰得筋疲力盡。
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主要是因為,就連美國軍報《星條旗報》都承認,由于持續不斷地為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目前整個歐洲的武器庫都已耗盡,歐洲各國“面臨一個艱難選擇”,要么繼續拿自己的武器庫去支持烏克蘭打擊俄羅斯;要么就是“保留剩下的武器”自用。
《星條旗報》表示,自俄烏沖突爆發的幾個月以來,北約一些成員國已經向烏克蘭“援助”了價值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武器裝備,這讓一些北約小國,感受到了“武器庫存”改變帶來的壓力。比如說,挪威就向烏克蘭提供了其庫存量45%的坦克,捷克提供了本國33%的火箭炮。
畢竟,北約成員不是個個都像美國那樣“財大氣粗”,因為至今為止,美方已經向基輔提供了超過170億美元的各種軍事援助。
一向力挺烏克蘭的立陶宛議員薩卡利埃內都表示,援助烏克蘭“導致武器供應普遍短缺”,各國為援烏“正在消耗自己的彈藥儲備”。
不僅小國感受到了“庫存見底”的壓力,德國國防部在一份郵件中也承認,即便歐洲大國、歐盟領頭羊德國,“也面臨類似的情況”,“德國的軍火庫存是有限的”,“和其他歐洲國家沒什么不同”。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為了援助烏克蘭,歐洲各國基本上已經是“掏空了家底”,但美國卻還在施壓歐洲“加大對烏援助的力度”,就在10月中旬,美國防長奧斯汀在布魯塞爾的北約會議上,仍要求歐洲各國“深入挖掘并為烏克蘭提供額外的能力”。
歐洲研究項目主任伯格曼對此非常不滿,也感到“壓力很大”,他表示,美國的要求“很難達到”,“可能無法如美國想要的那樣”,現在美國已經掏空了歐洲的“脂肪”,“正在切入骨頭”。
愛沙尼亞防長佩夫庫爾也委婉地表達了不想“無限”援助烏克蘭的意愿,他認為,就算歐洲再怎么拼命,恐怕也“耗不過”俄羅斯,佩夫庫爾表示,普京可以下令俄軍工部門24小時運轉。
很顯然,漫長的俄烏沖突不僅惡化了歐洲的安全環境,而且也讓歐洲各國背上了沉重的負擔,為了支持烏克蘭,歐洲各國不僅得罪了俄羅斯,可能要“燒報紙”過冬天,而且還很可能會“掏空”自己的軍火庫。就算歐洲愿意這么做,恐怕也堅持不了太久,因為經過長達八個多月的激烈戰斗,歐洲判斷俄烏沖突“還將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歐洲各國的軍火庫到時就早已見底了,而勝利很可能會屬于“能堅持更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