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報道稱,德國總理朔爾茨宣布,將于11月份率領一個政府代表團和商界代表團訪問中國。
法新社說,朔爾茨的這次訪問,將是2019年11月以來,首位歐盟領導人的訪華行程。
俄烏戰爭持續升級,歐洲遭遇嚴重的能源危機和經濟衰退,尤其是以制造業為經濟支柱的德國,由于能源價格的高漲,導致很多德國制造業顯然困境,在德國本土生產商品的話,會因為高昂的能源成本而入不敷出,因此大量德國制造業紛紛轉移產能,要么去中國,要么去美國。
這直接動搖了德國經濟的根基,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最現實的辦法就是降低能源價格。
但現在的趨勢是,美國雖然嘴上說著是歐盟的盟友,鼓動歐盟跟美國一起支援烏克蘭,制裁俄羅斯,導致能源價格高漲,但是當美國向歐盟出口能源的時候,卻一點不給優惠,反而以天價向歐盟出口能源賺錢。
正如法國總統馬克龍此前說的那樣,美國和挪威是給歐盟出售了能源,但是4倍的價格絕對不是“友誼的價格”。
其實,整個德國政界對由能源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早有預知,從七八月份的時候,德國國內就有一些媒體說,俄烏戰爭導致了歐盟的制造業外流,而外流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中國。
因此一些比較右翼的政黨,比如德國的綠黨,就多次揚言要重新修訂與中國的貿易關系,收緊對華貿易政策,還鼓動在華投資的德國企業紛紛撤離中國,說中國會有危險。
但是一連串的“反華拳”打下來,并沒有改變德國經濟上的困境,反而進一步加劇了德國企業外逃的速度,而這時真正的幕后黑手,也就是美國慢慢浮出水面了。
九月份的時候,就有德國媒體高呼,美國正在成為俄烏戰爭的最大贏家,大部分從德國轉移出的產業鏈都被美國給挖走了,去中國的反而只是一小部分,或者說只是產能轉移,真正的產業鏈轉移,大都是去了美國。
再加上俄烏戰爭升級的風險,以及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被指控是英美嫌疑最大,所有這些舉動終于讓德國人明白了,促使他們經濟經濟危機的根源是美國,而不是中國。想要用貿易來威脅中國,屬于純粹的自損1000,傷敵800,關鍵是還根本選錯了對手。
因此,德國政界開始轉變口風,此前說要擺脫對中國依賴的朔爾茨,也公開表達德國不尋求跟中國脫鉤。
而現在德國總理宣布要訪華的消息,則無疑證明德國政府正在努力地發展與中國的經貿關系,穩定德國的經濟,在嚴重的能源危機和經濟衰退的背景下,為德國經濟“續”半條命。
沒錯,新冠疫情肆虐,俄烏戰爭困擾,再加上美聯儲加息收割全球,歐盟已經處于崩潰的邊緣,而全球范圍內能幫一把歐盟,給其經濟續命的經濟體,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
從制造業的角度來看,德國的根基是制造業,但他們現在國內成本太高,不能生產,讓德國企業把產能轉移到中國,因為我們沒有相關技術,肯定會給德國很大的優惠政策,這樣德國企業就能在盡可能保證自我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實現與中國的合作。
更進一步,在新能源等領域,其實中國的技術是領先的,如果雙方能各自讓步一些技術,把德國汽車企業的技術標準,跟中國新能源技術上的優勢結合起來,那么就能實現雙贏,保住德國的經濟命脈,中國也借此打入歐盟市場。
這本來是有助于德國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事情,但是由于美國掌握著西方媒體的“政治正確”,德國跟中國加強合作不利于美國,于是鼓動一些右翼的保守主義政黨出來壞事。
甚至為了阻止中企與德企關于漢堡港的合作,美國還不惜讓歐盟委員會發聲,反對朔爾茨要求讓中企進入漢堡港的計劃,不許中企與德企做生意。
在德國內部,政府是一個多黨聯合組建的政府,其內部的權力劃分是比較明顯的,比如德國經濟部和外交部就是綠黨在主導,而綠黨又是一個典型的屬于被美國利用“政治正確”給忽悠瘸了的黨。
他們站出來反對德國總理府,甚至在總理府明確要求德國經濟部門,盡快敲定與中國的港口合作的時候,依然冥頑不化,要說這其中沒有美國或者說親美的輿論在作祟,恐怕德國人自己也不信。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雖然朔爾茨已經說了不會允許和中國脫鉤,但在歐洲這種政治氛圍下,最后能不能落到實際中來,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