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兵是一個國家軍隊中的精銳,“生來就是要被包圍”。在俄羅斯,空降軍甚至和陸、海、空軍一樣,是一個獨立的軍種,由此可見俄羅斯對空降兵的重視。
在俄烏交戰的一開始,俄羅斯空降軍便直插基輔近郊的安東諾夫機場,并僅靠著幾百人就在該地堅守了很長一段時間。與俄羅斯一樣,美國的空降兵也具有很高的戰斗力,而且他們已被部署到了靠近烏克蘭邊境的地區。
據俄媒報道,美國已經把有“呼嘯之鷹”之稱的第101空降師部署到了羅馬尼亞,并展開了一系列的軍事演習,這使得烏克蘭戰場的氣氛變得更加緊張。
第101空降師的指揮官表示,雖然他們來此地是為了保衛北約成員國領土的,但他們已做好了在近期進行夜晚戰斗的準備。
羅馬尼亞是烏克蘭的鄰國,一旦俄烏局勢升級,或者北約成員國遭到了俄羅斯的攻擊,他們可以隨時跨過邊界,進入到烏克蘭的領土進行戰斗。
據了解,有“呼嘯之鷹”之稱的美國第101空降師的總兵力可以達到4700人,與世界上大多數空降兵一樣,他們是一支由輕步兵構成的軍隊。
這回是他們近80年來第一次被部署到歐洲,從這一點來看,美國并不是按照例行的軍事行動來部署這支軍隊的,而是有著強烈的軍事和政治意圖。
雖然華盛頓方面已多次強調,美軍不會直接介入到俄烏沖突之中,北約也不會直接下場與俄軍交戰,美國和北約的立場從沒發生過改變。
但在俄烏局勢惡化、美俄關系跌至冰點、北約對俄羅斯軍事威脅日益加劇的背景下,美國把“呼嘯之鷹”成建制地部署到靠近烏克蘭邊境地區,明顯意圖不軌,會挑動俄羅斯的神經。
而俄羅斯的處事方法大家也都清楚,他們“戰斗民族”的稱號不是浪得虛名的。這就使得俄羅斯在面對挑釁時從不愿意吃虧,“巴倫支海上空手術刀”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因此,美國必須要考慮到俄羅斯的反應,并估算發起這次軍事行動的代價。值得注意的是,幾乎在美國部署“呼嘯之鷹”的同時,俄美兩國防長也通了電話。
當地時間 21 日,俄羅斯聯邦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大將與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進行了電話交談,就涉及國際安全的熱點問題以及俄烏局勢展開了討論。
這樣的電話會談并不讓人感到陌生,在美國對別國發起嚴重挑釁時,美國方面的高層領導總會和這一國的政要進行電話交談,并反過來要求對方保持克制,不要采取惡化局勢的舉措。
事實上,美國也害怕局勢會朝著不受控制的方向發展,所以他們會在電話中說明自己的“來意”,以避免發生“意料之外”的事情。
但同時,美國仍樂于玩弄“極限施壓”的把戲,他們在口頭上絕不放松,還經常把罪名推到對方的身上。
在這之后,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已經盡到了告知的責任,然后站到“道德制高點”去批評別人。不論美國往后采取何種行動,只要局勢失控,“那完全是對方的責任”。
這就好比一個歹徒拿出刀來威脅一個無辜的人,嘴上卻聲稱自己沒有惡意,希望受害方不要反抗,否則出了事就都是受害方的責任。
但眾所周知的是,面對俄羅斯這樣的大國,美國的強盜邏輯很難行得通。俄羅斯也不會相信美軍一定不會介入烏克蘭戰場,只要美軍還在,俄軍就會準備好應對來自美國的潛在威脅。
當然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美軍直接與俄軍交火的可能性很低,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發動大規模戰爭之前,美軍必然會做好準備工作,比如從全球各地抽調大量的兵力、頻繁運送物資等,但這些跡象并沒有出現。
面對俄羅斯這樣的大國,如果美軍真的想開戰,只憑這4700名空降士兵是遠遠不夠的。而美國要么大打,要么不打,小打小鬧最不符合美軍的利益。
第二,美國在俄烏沖突上有著明確的戰略,那就是通過戰斗到最后一個烏克蘭人,最大程度地削弱俄羅斯和歐洲。
由此一來,讓俄烏沖突長期化就成為了美國的核心訴求,這也就要求美國既不能讓俄烏沖突的規模過大,也不能讓兩方停火。
因此美國并不愿意讓北約直接下場,更不愿意把俄烏沖突上升到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