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住鄉愁?88歲的阮儀三教授在這場圓桌會上聊百歲老建筑

導讀 幾百歲了,她們還活著,可閱讀,可觸發,可共情……她們,就是布滿歷史,充滿故事的老建筑。昨日,置業杯“弘揚城市精神 爭當時代新人”系...

幾百歲了,她們還活著,可閱讀,可觸發,可共情……她們,就是布滿歷史,充滿故事的老建筑。昨日,置業杯“弘揚城市精神 爭當時代新人”系列活動之“賡續歷史文脈 煥新城市風貌”大師圓桌研討會舉行。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阮儀三教授,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教育部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金江波教授,市西初級中學副校長徐鳴,著名記者、作家居平等嘉賓出席,共話城市與建筑,建筑與人民的休戚與共。此外,上海靜安置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史立輝和活動承辦單位上海靜安建筑裝飾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也參加了研討會。



守住鄉愁


歷史建筑不僅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所在,更是文化傳承的根基,它承載著民族的基因和血脈。88歲高齡的阮儀三教授來到現場,談起歷史建筑,依舊充滿激情。“保護老建筑,就為我們守住了鄉愁。”鄉愁是什么?鄉愁是老房子,是老場景,是老記憶。而首先,房子便是載體。阮教授用一首人人皆知的兒歌“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舉例:“外婆橋就是歷史場景,有了橋,有了小船,然后搖過去,這就引起了兒時的回憶。外婆橋只是一個名稱,你得先把橋留住了,把場景留住了,然后才能夠把鄉愁留住。”

阮儀三教授強調歷史建筑的保護必須“原汁原味”。“這一點上海一大、二大、四大的舊址都做得不錯。在那些歷史建筑中,在那些歷史場景中,人們能更深刻,更切實地感受到黨的偉大,才能夠由衷地生發情感。”說起歷史建筑,曾努力促成平遙、周莊、麗江等眾多古城古鎮保護的阮教授總能看得更深,更透。“我們是否想過為什么黨的一大能在上海召開呢?這其實和我們的建筑也有密切關聯。”石庫門是具有江南特色的上海建筑。客堂間,廂房,天井,住宅前后各有出入口,多戶群居。“石庫門具有相當的隱蔽性,方便工作的開展。這也反反映了從一開始,中國共產黨便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留存建筑本身,就是留存我們的歷史。

圖說:中共一大會址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飽含溫度


老建筑替我們守住了鄉愁,那么在城市更新中的新場景又扮演著何種角色呢?“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句源自世博會的金句讓金江波教授印象深刻。“建筑可閱讀,街區可漫步,城市有溫度。而其中,有溫度的藝術便是城市文化的助推器。”從今日走向明天的城市,“文化遺產”與“城市文化”緊密交織。文化遺產代表著有關歷史和傳統的觀點,“城市文化則代表著有關社會變革和與未來價值的體現”。”未來的城市是什么樣的?在城市藝術營造的過程中,我們怎么發掘美,塑造美,傳遞美?金江波認為:“我們可以從文化遺產角度挖掘,打造多元化的的藝術表達場所和開放式的城市文化客廳。塑造共享的‘市民社會’,將藝術營造作為塑造‘新興市民文化’的核心手段。”

在新時代生態理念的發展背景下,“有溫度的藝術”代表了“藝術與城市、藝術與大眾、藝術與社會”的新型關系取向。在城市公共空間場域中,承載著人們情感記憶的藝術。“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外灘的路燈,是呈傘型的。”金江波在上海生活工作30余年,他還記得曾經上海人的居住條件有限,并沒有太多空間給年輕人談戀愛。“來到外灘,你可以看到許多青年男女撐著傘,在傘下談情說愛。這是上海特別的景致。”如今,生活越來越好,而外灘那一盞盞傘型的路燈,用藝術的溫度帶給上海人別樣的暖意。

圖說:外灘 楊建正 攝

過去的,現在的,同樣值得被呵護的,還有我們的未來。市西初級中學副校長徐鳴代表學生向阮教授提問,怎樣帶著青少年閱讀古建筑。孩子,是未來城市的建設者。只有在他們的青少年時代種下一顆種子,一顆滿懷對家鄉眷戀的種子,未來他們才會記住這份鄉愁,并守住這份鄉愁。

在研討會最后,阮儀三教授將最新編撰的《留住鄉愁——阮儀三護城之路口述實錄》贈予靜安置業副總經理史立輝、靜安裝飾副總經理姚杰以及上海工匠吳公保。(新民晚報記者 華心怡)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