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軍:公平正義是司法的“生命線”

導讀 視頻加載中...<script src="https://s0.pstatp.com/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10月19日,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行第三場記...

視頻加載中...<script src="https://s0.pstatp.com/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10月19日,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行第三場記者招待會,聚焦“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國”。這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法系統首次在全國黨代會期間參加大會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招待會。

會上,“公平正義”一共被提及13次。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的主題,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等介紹了踐行司法公正的新舉措、新思路。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童建明表示,檢察機關辦理了昆山反殺案等一批正當防衛有影響性案件,向社會彰顯“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理念,鼓勵公民見義勇為,弘揚社會正氣。

以2018年昆山反殺案為開端,正當防衛成為社會關注重點。最高檢陸續發布了一系列指導性案例、典型案例,并與最高法、公安部聯合出臺《關于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僅2019年和2020年因正當防衛不捕不訴819人,是之前兩年的2.8倍。

中國人民大學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馮玉軍注意到,引發輿論熱議的“法不能向不法讓步”這個金句,已經連續三年被寫入最高檢工作報告。此次最高檢相關負責人在二十大的記者招待會上再次強調“法不能向不法讓步”,向社會釋放了一個重要的司法理念,那就是“公平正義是司法的生命線”。

“正確司法,才能為正當防衛撐腰,”馮玉軍指出,在過去的司法實踐中,由于認定正當防衛的條件過于苛刻,曾一度導致正當防衛制止犯罪、保護公民權利的立法設計難以發揮實效,而社會輿論往往對于防衛正當的必要限度存在爭議,也使得正當防衛人在侵害事實發生時顯得“畏首畏尾”。隨著近年來一個個典型案例的公布,正當防衛制度進一步完善,既維護了公民自衛權、弘揚了社會正氣,也讓“法不能向不法讓步”成為社會共識。正因為有了法律“撐腰”,在面臨不法侵害時,民眾才有向“不法”斗爭和維權的底氣。

對于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中,如何嚴格公正司法,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期盼,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訚柏在會上強調,要持續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加快構建科學合理、規范有序、權責一致的司法權運行新機制。健全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全面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工作,確保司法活動的各環節、全過程都在有效的監督下進行,

對此,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王公龍認為,改革、協同以及監督,三個方面缺一不可,須齊頭并進才能形成綜合效果,真正守住司法的公正底線。“我們常講100-1=0,只要一個案件錯判或誤判,都會損害司法權威,實際上打擊的是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

(看看新聞Knews編輯 李瑤 黃艷琳)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