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6日訊 青州市按照省、濰坊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要求,以“示范引領、有序推進”為原則,以“垃圾分類、綠色發展”為目標,主動作為、積極探索,著力推動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縱深發展。大福地社區和西水渠村先后被省住建廳作為典型經驗全省推廣。
不斷擴大生活垃圾分類試點范圍
構建高位推動的組織體系,持續優化垃圾分類推進模式。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各鎮街區及相關市直部門任成員單位的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協調解決垃圾分類重大問題。
建立部門聯動的協調體系。依據部門職責分工,建立生活垃圾分類部門職責清單,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要求,明確部門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一名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并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形成部門合力,全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從去年開始,對全市餐飲商戶進行拉網式排查,逐戶檢查餐廚廢棄物收購協議簽訂和收運情況,督促濰坊市金信達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新購進500個專用垃圾桶并配發給各餐飲商戶,餐飲商戶設桶率明顯提高。全市共有988家商戶與濰坊金信達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實現常態化收運。
不斷擴大生活垃圾分類試點范圍,截至目前,青州市共有分類試點小區16個,試點單位5個,試點村莊30個。
制作環保酵素破解餐廚垃圾
大福地小區是青州市典型的紅色物業小區,小區充分發揮物業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中的關鍵作用,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市-鎮街區-社區-物業”四級聯動推進機制。多次獲得全省物業服務行業文明創建示范企業、濰坊市優秀物業服務企業等榮譽。
每天早晨5、6點鐘,天剛蒙蒙亮,小區物業專職人員就開著專屬垃圾清運車在小區里面忙活起來,裝運收集全小區垃圾存放點的生活垃圾和廚余垃圾。物業公司負責人張斌介紹說,小區里的生活垃圾、廚余垃圾各有1個清潔員負責裝運、收集,然后再集中進行垃圾分類。每天裝運、收集和分類兩次,時間是上午、下午各一次。節假日期間小區人流量大了,中午還要加班一次。
2018年5月開展生活垃圾分類以來,小區依托紅色物業,通過創辦“環保酵素生活館”“福地愛心小站”等環保平臺,設置垃圾分類示范箱、酵素堆肥桶。在大福地小區共設置專門的堆肥桶300余個,用來盛放果皮、菜葉等廚余垃圾,物業管理人員將這些廚余垃圾統一收集到小區外側空地的堆肥坑中,灑上酵素水和酵素渣,蓋土發酵成肥料,使廚余垃圾變廢為寶,通過深入挖掘環保酵素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潛力,共計有環保植物酵素、酵素精油口紅、酵素精油皂、酵素爽膚水等多款產品通過濰坊市產品質量檢驗所的質量檢驗,酵素的制作工藝不斷成熟,發展前景也越來越廣闊。
閉環管理,實現生活垃圾處置全流程體系。大福地社區通過制作環保酵素破解了餐廚垃圾回收利用難的問題,實現生活垃圾日清運量由原來的2.4余噸降為現在的1.7余噸,同比下降約29.17%。通過制作環保酵素,原來無法處理的家庭廚余垃圾全部得到回收利用,既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又能夠減輕垃圾清運工作負擔。
秸稈全部回收,農戶可免費用有機肥
青州市是瓜菜生產大市,農村生產和生活垃圾產量大、收運難度高,西水渠村參考國家垃圾分類技術規范,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每個農戶配備三個塑料桶,分別作為堆肥資源、酵素資源和無法降解處理資源的存儲桶,并配備可回收物品和有毒有害物品回收箱,酵素和堆肥及時回收利用,其他廢棄物分別轉移、再處理。同時,采取“農戶農業秸稈全部回收,人居環境、垃圾分類做得好,可免費使用有機肥”等激勵措施,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
在開展垃圾分類的同時,推進有機質垃圾轉化為酵素、堆肥,一方面雙線平行推進“群眾自制+垃圾綜合處理中心集中處理”模式,將菜葉、果皮等新鮮有機質同水、紅糖混合發酵,產出環保酵素;另一方面借鑒早期“漚綠肥”方式,由垃圾綜合處理中心將群眾提供的剩飯、剩菜等集中回收、細化分揀、統一發酵,產出堆肥,打通可回收垃圾“回收—分揀—利用”鏈條,經過工作開展,西水渠村生活垃圾收運量實現由日產1噸左右,減少至日產150公斤,同比下降約85%。
運行秸稈糞污綜合利用項目。高柳鎮是農業大鎮,平均年產秸稈垃圾近12萬噸,面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秸稈亂堆亂放、污水亂排亂放難題,投入800余萬元建成鎮農業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創新運行糞污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將農作物秸稈與糞污通過好氧發酵技術,進行無害化處理,產出富含有機質的農家肥,實現秸稈垃圾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同時以免費發放農家肥為條件,引導農戶主動收集秸稈,交由處理中心集中處理,建立起“農戶收集→鎮級處理→產出農家肥→農戶免費使用→農戶收集”的秸稈處理閉環運行系統,徹底根治秸稈亂堆亂放治理難題。目前,已投入使用4臺大型好氧發酵罐,可實現每日160噸農作物秸稈的處理能力,完全匹配全鎮秸稈每日產出量,秸稈亂堆亂放現象改善明顯,村莊環境持續向好。
村社聯建以利益聯結促理念變革。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公司+社員”模式,只要農戶生活垃圾分類、人居環境整治“雙達標”,且主動提供作物秸稈即可成為社員,優先得到酵素、堆肥和農家肥。社員產出蔬菜后交合作社,合同社通過公司化、品牌化運營模式,同青島等地建立訂單式產銷一體化合作關系,提升市場風險抵抗力,保證所有社員能獲得8.5萬元的保底收益。同時,合作社積極推進舊棚改造工作,征收村內部分廢棄棚、低溫棚,改為新式高溫棚,出售社員或外包租賃,目前已建成新式大棚22個,面積60000平方米,近40個大棚將于近期建設。此舉一方面打造了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品牌,另一方面通過經濟利益有效引導農戶自覺踐行垃圾循環利用的生態理念,實現了集體增收、農業提效、群眾致富多方共贏。
西水渠村的大棚種植戶閆相富實實在在享受到了其中的好處。近日在他一畝多泡椒大棚里,他告訴記者,“2020年7、8月,村里農業合作社與10個大棚戶簽約使用農家肥,合作社為鼓勵大家伙使用,還在協議上承諾,低于以往的經濟收入的,合作社補上。作為新鮮事物,我愿意嘗試,我就是十戶之一,經過免費使用的農家肥,到了2021年春節,我種植的西紅柿產量明顯增加,更重要的是,口味正了,濰坊、青州的購買戶品嘗后,都嘗到小時候西紅柿的味道了;還有,大棚里瓜菜秸稈的菜葉垃圾,有的和家中的垃圾分類后,運送到合作社的垃圾粉碎處污中心,按照流程做成了農家肥,有的在合作社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我們在大棚里原地使用合作社配發的垃圾桶+一定數量紅糖的混合技術漚發,最終形成有機發酵素,直接使用到種植的瓜菜上,如此一來,我的種植產量比以往增加了20%左右,收入自然也增加了不少”。
“青州市將進一步完善城鄉垃圾分類處理規范運行機制,暢通‘市級統籌、部門指導、鎮村負責’橫到邊、縱到底的管理體系,不斷提質增效上檔升級。去年在全省城鄉環衛一體化綜合考核中,青州市進入前十,今年我們要結合省級生活垃圾分類模范片區創建工作,支持云門山街道、益都街道、彌河鎮、高柳鎮、王母宮發展區等鎮街(區)積極創建省級生活垃圾分類模范街道(鎮),補齊工作短板,充分發揮好園林綠化和環衛中心考核督導作用,上下聯動,齊心協力,打造更加清潔舒心的人居環境,共同描繪城鄉環衛一體化的美麗畫卷,為千年古城新崛起做出新的貢獻”。青州市園林綠化和環衛中心主任劉玉梁如是說。
閃電新聞記者 李濤 通訊員 肖文 大衛 振波 濰坊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