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靈
近日,一張“入學通知書”的截圖,在成都某小學2023級新生家長群里傳開。引發家長們熱議的,是在通知書的溫馨提示部分,家長們被告知,學校將在8月19日到21日舉行首次家長培訓會,形式為線下,時間為三個全天。(7月5日《成都商報》)
一場由校方發起的小學一年級新生的“三天”家長培訓會,足可引發相關家長的“熱議”。一方面,作為孩子家長,為了表示對孩子未來學習成長的關心和重視,對于學校作出的各項安排理應積極配合。不少家長也表達了“支持”意見:“第一次做父母,能有機會學習一下,至少不是壞事……”另一方面,針對家長的“三天”培訓也讓一些家長不禁懷疑,這是否構成對雙職工家長的額外“負擔”?以及培訓形式一定要“線下”嗎?可不可以由“線下”變更為“線上”?這場褒貶不一的“熱議”,理當引發人們的理性思考。
透過校方對家長“熱議”的積極回應,人們不難讀懂該校舉辦家長培訓旨在“強化家校溝通、形成教育合力”的初衷和誠意。據介紹,學校開展以針對新生家長為對象的培訓講座,其實是一種純公益性的溝通方式,目的是幫助新生家長和孩子順利實現幼小銜接,幫助孩子們更快更好地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學校此前已嘗試多年,反饋效果多為正面,此次吸納家長們意見,擬做兩方面優化調整:時間上將過往的五天調整為三天,均安排為周末,并實施分期舉辦;形式上仍保留直播+回放模式,以便于不能到場的家長線上觀看。
解讀校方的上述操作,人們可不妨對此作出一些理性思考。學校和家庭都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者、參與者、同行者,角色分工不同,但培養目標一致。家校共育下一代既是社會共識,也是成功經驗,但家校溝通也需厘清邊界、協調配合、務實重效。當下的家庭教育水平參差不齊,亟須得到專業指導和糾偏補短。多數家長希冀得到培訓提升和良好溝通的愿望理應得到回應與滿足,該校公益性培訓的舉動應當得到充分肯定、響應與鼓勵。
不可否認,隨著社會進步,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具備了相對較高的文化教育素養,其成功求學經歷和成熟學習經驗,足可用來借鑒和指導孩子們學習。但是,老師和家長畢竟分屬于不同的職業崗位,學歷再高、事業成就再突出的家長,也未必能夠很自然、很輕松地成為合格的教育者和監護人。正如古人云“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不同行業有著各不相同的職業特性和從業規律。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做孩子的成功父母和學生的合格家長,都需要相關的知識培訓、時間歷練和實踐感悟。尤其是對于初為孩子父母和學生家長的年輕一代,獲取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科學培養方式、幼小銜接學生適應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等方面的知識儲備與實踐能力,更是新生家長的“入門”須知和育兒必備。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和知識提升,家長培訓與家校溝通的內容也應當與時俱進。無論是從家校分工的層面還是家校共育的角度,“一刀切”或一勞永逸的家長培訓都不可想象。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分類施教、終身學習,才是孩子家長不斷提升自我、持續改善家教、達成家校共育的成功密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