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廣西中藥材主產區,在玉林的一些老街里總能聞到一股濃郁的藥材香,這是我對這座城市的初印象。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專屬味道。氣味不動聲色地存在于我們周身,卻能在瞬間勾起最深處的回憶。
玉林的美食受粵菜影響頗深,以突出食材本味為主。玉林風味食品到底有哪些?或許要從“牛”說起,而最出名的要屬牛巴、牛雜和生炒牛料。
玉林的牛肉食用文化歷史悠久,制作工藝獨特,唐代官員劉恂寫的《嶺表錄異》有所記載。要問玉林特產是什么?牛巴就是其中之一。牛巴和牛肉干不同,它是用黃牛臀部肉(俗稱打棒肉)制成的。切牛巴的刀工十分講究,必須將牛巴切得夠薄、夠長,這樣便于風干入味。《清異錄》記載:牛巴“赤明香,世傳鄺士良家脯也。輕薄甘香,殷紅浮脆,后世莫及”。每天早晨,吃上一碗牛巴粉,就著略帶甜味,越嚼越有勁的牛巴,才是真正到了玉林。
牛雜也叫做牛料,是指牛百葉、黃喉、毛肚、牛筋、牛血等在牛體內一切可食用的材料,經過處理后被整合在一起。玉林人深諳處理牛雜之道,無論白灼、熱炒、黃燜,皆有脆嫩爽滑的口感。牛雜入粉,粉與牛雜必須現煮,精妙之處在于湯,湯色清淡卻暗蘊牛味,毫無腥膻之感。
如果說這些還不能夠滿足你對“玉林風味”的幻想,那么玉林的生炒牛料可不容錯過。生炒牛料的原料必須具備“三不”要素,即“不見天”“不見水”“不落地”。玉林人念念不忘家鄉的各種牛料美食,皆因新鮮的牛雜著實可遇不可求。一盤內容眾多、分量巨大的生炒牛雜和韭菜牛血湯,不僅征服了當地人的味蕾,過往食客也無不為之垂涎。
玉林人食用牛料的風俗最早可追溯到前秦百越。對于古時人們棄之不食的牛品邊角料,在玉林人眼中都視為珍饈,或是熬燉爆炒,或是火鍋燙食,無論食材多么“桀驁不馴”,玉林人總是有辦法將它們變得有滋有味。
藏在味蕾里的人文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美食蘊藏一方人文”,玉林美食的價值不僅在于口感,更在于鮮明的個性,它從地方傳統和歷史風俗中衍生而來,成為了玉林的“獨家記憶”。
然而,玉林人對美食的研究不止停留在食物本身。他們對食材的探索可謂是天馬行空。在餐桌上,總能見到肉類與水果的跨界混搭,比如“火龍果牛肉”“龍眼魚肉”“柚皮扣肉”“香麻柚皮釀”“柚香蝦餃”等等,這些似乎毫不相關的食材,通過玉林人的奇思妙想,總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獨特美味。從不起眼的食材變成一道道美味佳肴,我們看到的是玉林人的勤勞精明和創新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