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小弄堂開出時代之花

導讀 原標題:浙江紹興:小弄堂開出時代之花 央廣網紹興10月13日消息(...

原標題:浙江紹興:小弄堂開出時代之花

央廣網紹興10月13日消息(記者 王春然 通訊員 黎欣)“走,蕩(方言:逛)弄堂去”。時下,要說紹興古城內最時髦的生活方式,莫過于約上三五好友,踏著夜色,去“蕩”弄堂。

這條大家都愿意去“蕩”的弄堂,位于越城區塔山街道,名為“柴場弄”,又稱“風越里”。它北鄰秋瑾故居,東臨咸亨酒店,南接銀泰城,西望風則江,坐擁紹興古城核心區位,也是如今的“人氣高地”。

然而,這里曾是一片老舊居民區,雖在鬧市卻并不起眼。2019年,“柴場弄”作為紹興老城區首個有機更新片區,開始“煥新”。歷時數年,風越里特色街區揭開神秘“面紗”,如今行于巷弄間,老式臺門與現代建筑和諧共存,傳統文化與潮流藝術相互交融。這方小天地,正加速“生長”,煥發出勃勃生機。

“以往城市更新項目,基本都為同時期的建筑,但風越里項目不同,既有明清時代的歷史遺存,又有上世紀80年代的職工宿舍樓,覆蓋了從木構架到磚混和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多種建筑類型,留下了不同時代社會生活的印記,這種獨特性讓項目更具價值。”風越里項目負責人陳宗杰表示。

據悉,風越里項目占地面積1.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僅拆除了2000多平方米舊建筑,其余均按原有肌理和風貌恢復或改造,尤其是保護和修繕了朱賡故居、馮家臺門等三處文保建筑。

有機結合,傳播在地文化

“城市是一個生命體,包括基因和細胞。城市基因是這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根本特征,有山川等自然基因,歷史上重要的人文地標等。基因是不能隨意改變的,但城市的細胞要天天復興,不復興,生命就死亡了。”針對“城市復興”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這樣說。

傳承基因、更新細胞,在“留”的同時,風越里項目也以文化為內核,進行著有機結合、活化利用的創新探索。

風越里街景(央廣網發 越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文化之風,浸潤著“風越里”的每一個角落,也滲透進了它的名字之中。根據釋意,“風”源于秋瑾、魯迅等一批硬骨頭,為“紹興風骨”;“越”,取自越地,是在地文化的象征;“故”,即故里,代表朱賡、秋瑾等名人故居。“風越”通“風月”,表達曠達、閑適之味。僅僅三字,凝練著紹興的文化精神與城市品格。

“文化,是紹興的最大優勢,但文化是厚重的,帶有歷史感。我們在做的是文化的‘翻譯’工作,把文化用更輕盈、更放松的方式呈現出來,把紹興文化更好地傳播出去。”陳宗杰表示。

多元開放,激發街區活力

聽民樂,飲清茶,舉頭賞月;著漢服,伴清風,游園對詩;繪儺面,制香囊,以手造物……今年中秋,風越里舉行了一場中秋園游會,絕美景致、豐富活動,帶火了節日氣氛,吸引了大波市民游客來“蕩”。

風越里中秋園游會(央廣網發 越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從民謠演唱會到戲劇展演,從詩歌分享到茶藝分享,風越里以興趣為連接,常態化舉辦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致力于打造一個具有文藝屬性的青年理想社區。“有人喜歡戲劇,有人喜歡咖啡、茶會,我們通過建立興趣社群的方式,匯聚心理年齡25歲到30歲的人群,為他們的興趣買單。”在風越里項目品牌運營經理周黃鎣看來,“不同于傳統商業,這里更像是藝術空間。”

目前,風越里擁有咖啡、酒吧、文創工坊等多個業態,入駐了10余個品牌。值得一提的是,在整體設計階段,業態布局是同步進行的,一體化操作有效減少了對現有風貌的破壞,也對植入業態的匹配度有更高要求。

無論是建設階段還是運營階段,注重細節把握、精細管理,始終是風越里項目的一大特色。日復一日的用心打磨,讓昔日“柴場弄”的再次亮相驚艷了眾人。在今年7月舉行的紹興·古城創新大賽上,風越里項目榮獲了古城社區創新賽道金獎。

“風越里項目,是紹興古城內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的一個樣板,在保留大量傳統建筑的基礎上,植入豐富業態,歷史街區與銀泰商圈互補,呈現出了強勁活力。”紹興市名城辦保護服務中心主任尹政威評價道。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