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板照片:上圖為清末時期的昆明碧雞坊。(資料圖片 殷曉俊提供)
下圖為如今昆明市碧雞坊夜景(6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新華社昆明7月8日電題:弦歌不輟詠春城:沿昆明老街尋千年歲月留痕
新華社記者丁怡全 趙珮然
古樸的老門臉、被舊書環繞的旋轉樓梯、布滿劃痕的舊皮箱、略帶斑駁的留聲機、黑白影像的名家照片……市井的煙火氣和店內的書卷氣在昆明老街的這家書店倏然邂逅。
創辦于1926年的東方書店位于五華區文明街52號。一進門,有關昆明歷史文化的書籍放滿整整一面墻,“書客”們往往一坐就是一下午。
有著3000多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的昆明,是漢代司馬遷筆下“肥饒數千里”的古滇王國,是元代令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贊嘆的“壯麗大城”,是近代支撐全國抗戰大局的經濟、文化和軍事重鎮,也是當今世界春城花都、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健康之城。
昆明老街并不是一條街,而是包括光華街、文明街、景星街、文廟直街、甬道街等街巷的一個片區。
清末民初建造的“一顆印”民居傅氏宅院、民國時期建筑王熾舊居、護國元老馬鉁的白族民居馬家大院……在昆明老街的每一處轉角,都可能與歷史建筑不期而遇,歷經近千年風雨滄桑,依然保持著舊時街巷的肌理。
拼板照片:上圖為清朝末年的云南貢院大門。(資料圖片 殷曉俊提供)
下圖為在云南貢院原址上建成的云南大學(6月15日攝)。云南大學始建于1922年,是中國西部邊疆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大學之一。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老街里的東方書店一直是文人學士聚集的地方。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被迫南遷,幾經輾轉安頓在昆明。在昆明辦學8年多的時間里,聯大師生常常光顧東方書店看書、買書、賣書。
西南聯大校友汪曾祺在《讀廉價書》中記錄一件趣事,“昆明的舊書店集中在文明街”“到了文明街,出脫了字典,兩個人便可以吃一頓破酥包子或兩碗燜雞米線,還可以喝二兩酒”。
如今的昆明老街片區,古老而充滿活力。依托明清建筑、傳統市井商業民俗等為主打造歷史文化品牌;依托“庭院實景沉浸式”劇目打造庭院劇品牌;依托聶耳故居、云南抗戰勝利紀念堂等紅色旅游資源打造紅色文化品牌;依托非遺創意作品展等活動打造非遺文化品牌;依托昆明本地小吃、云南各地民族特色小吃等打造云南美食文化品牌。
甬道街是一條旅游工藝品特色街,石板路兩側舊門、舊墻的商鋪散發出濃厚的歷史氣息;貨架上陳列的瓦貓、扎染等旅游工藝品彰顯著云南特色。
甬道街39號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作曲者聶耳的故居。1912年2月15日,聶耳生于云南昆明。當時,他的父母在甬道街租下一間小樓,開了一個小醫館。聶家六口人住在二樓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房里,只能在接近屋頂處搭建一個小閣樓,作為孩子們的睡處。
歲月滄桑,甬道街聶耳故居如今仍保留著原貌,一把窄陡的木梯立于閣樓下,展柜中有部分聶耳創作歌曲的手稿復印件。據工作人員介紹,聶耳故居年平均接待游客約20萬人次。
圓通寺、華亭寺、昆明文廟、金馬碧雞坊、老街……一處處古跡遺存記錄著歷史上屯田定邊政策、漢民族移民遷徙等帶來的中原文化影響和深度的民族文化融合。云南陸軍講武堂、護國紀念碑、巫家壩機場、西南聯大大師云集的文林街……近現代的歷史煙云在古城留下歲月的痕跡。
拼板照片:上圖為清朝末年,馱運著貨物的馬幫準備進入昆明城區。(資料圖片 殷曉俊提供)
下圖為中老鐵路國際貨物列車(前)準備從昆明開往老撾萬象(無人機照片,2022年1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胡超攝
偏居西南一隅的昆明,有著悠久的對外開放、交往史。毗鄰昆明老街的順城街始建于元朝,明清時為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馬幫集散地。
1930年,25歲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來到昆明寫下對這座城市的感受:這座城市是許多道路的匯合點,既是一條鐵路的終點,又是若干馬幫旅途的起點;既是東西方最后的接觸點,又是東西方最早的接觸點;既是通向古老亞洲的大門,又是通向中國荒蕪邊疆的大門。
近年來,云南加快建設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昆明作為輻射中心的核心區,正致力于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通向周邊國家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機場航線通達所有南亞、東南亞國家首都。
春融萬物,生生不息。從“山間鈴響馬幫來”到“通江達海連世界”,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昆明,正以全新的開放姿態擁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