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馬光遠最近發文《央行印鈔機的轟鳴聲響起來了》,讓人看著頭皮發麻。曾經被各類專家惦記的老百姓存在銀行的仨瓜倆棗,終于要貶值了。這下子可好了,老百姓不用專家惦記,這幾個準備養老的鋼镚兒真的要被逼著拿出來消費了,而且還越來越不值錢。
文章寫到,從央行發布的1月份的金融數據看,央行印鈔機已經開始唰唰唰的操作起來啦。M2的增速雖然高達12.6%,推動M2高增長的主要原因除了信貸的高增長,還有居民存款的大幅度增加,1月新增存款6.87萬億,同比多增3.04萬億,其中居民存款在去年同期高增長的基礎上依然多增7900億,越沒錢越存錢,一方面說明經濟預期依然很弱,另一方面說明消費依然沒有恢復。
印鈔的目的是多元的
年前曾經一個很熱的話題,就是地方城投基建債總額65萬億。這是個天文數字,攤到每個公民身上近5萬元。最高財政口曾表態“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建立市場化、法治化的債務違約處置機制”。但并不意味著不會從其他層面進行協同支持,印錢就是一個常用的解決辦法。
疫情三年流動性很差,貨幣超發成為很多國家的慣用手段;其次,對經濟上的各種影響尚未消退,老百姓和民企只能開源節流,但就業和市場難以給開源提供足夠的空間,就不難理解居民為什么要緊緊捂著存在銀行里的血汗錢、保命錢了。這也就不難明白為什么很多專家要站在居民的對立面幫利益方設計怎樣掏空居民的存款了。
新年伊始孟曉蘇說,要想經濟復蘇,老百姓至少要拿出拿出1/3的存款,恢復對房子的購買、裝修和其他的購買;川大某教授則更狠,他建議對50萬以上的存款征收高額利息費,讓高額存款變得沒有收益空間,如此一來大家就會把錢拿出來消費了……這些專家有個共同的伎倆,就是揮舞著道德大棒,把帶動消費、經濟復蘇、市場提振的責任推到老百姓的身上。
2月12日,有國資背景地產開發商南寧分公司銷售人員表示,目前接到中信銀行有通知,“貸款人年齡加貸款期限”可放寬至不超過80年,但“貸款人年齡不超過70歲”這一規定并沒有改變,且相關業務前提是銀行已經核實貸款人收入流水滿足貸款要求。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該政策對年齡較大的購房者,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這就是說,老人們的養老錢,也被惦記上了,不買房真是對不起專家們的操碎的心。但如果真的要讓一家人還房貸折騰到80歲,那么三代人養一套房就成為了現實。
父債子償,子債孫還,貸貸相傳。
那么說明了什么問題呢?根本上,專家還想著為地產經濟這個毒瘤招魂。大基建、房地產刺激經濟的結果是,加印的錢沒有進到老百姓口袋里,也就是說老百姓仍舊沒賺到錢。
最近看到的數據,2023年1月信貸數據最明顯的是民眾貸款急速下降,只有5.2%的水平,比往年同比下跌400%多。這意味著大多數人看清了現實,政策鼓勵還不夠的情況下,對于買房、裝修之類的大額消費不再輕易出手,生兩個娃娃也不再那么熱心。
越沒錢越存錢,這個觀念我是不太認可的。存錢應急是正常心理,特別是容易買房返貧、因病返貧、教育返貧甚至結婚都能返貧的怪誕時期——確切地說是越沒安全感越存錢。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要把基于上述幾種返貧的根本因素解決掉老百姓的后顧之憂,國家要成為民生兜底的最有力保障,他們才有信心積極消費;再就是讓他們有信心賺到錢,至少有個公平公正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讓每個實體和個體對于未來有能真正達到的預期。
到目前為止,并沒有重磅級的對于民營經濟發展的提振措施出來,不痛不癢的策略只能消磨掉更多的信心。如果老百姓的存款越來越不保值,而企業家的長期預期導致的信心問題也沒能解決,房地產的健康發展問題仍繼續的話,會導致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問題——更可怕的是,開源沒有好辦法,錢會流向曾經騙子滋生嚴重的網貸、分銷和一些上不了臺面的領域,結果是安全感也逐步喪失殆盡。
#馬光遠:居民為何越沒錢越存錢##存款##提振經濟助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