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榧:“堅果刺客”香榧,蘇東坡也曾為它帶過貨

導讀卷首:森林孤勇者冬天是屬于勇敢者的。有一年大雪節氣過后,我去湘西南一處偏遠的小村落里。那天,穿過重重迷霧,在能見度只有25米左右的山...

卷首:森林孤勇者

冬天是屬于勇敢者的。

有一年大雪節氣過后,我去湘西南一處偏遠的小村落里。那天,穿過重重迷霧,在能見度只有25米左右的山溝里,我看到了香榧。周邊樹木被雪壓得“彎著腰”,唯獨香榧挺拔,枝葉仍如往日一樣舒展。它就像森林里的孤勇者,偉岸又帥氣。

我在大山里長大,見過各種各樣的古樹,但沒有一棵樹,可以像香榧一樣。香榧,名字就寫著故事。香,溫暖世俗,它的果實,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提供給人類以生存的能量;榧,堅硬不馴,清冷的線條似乎為冬天而生,雪蓋不住,風搖不了,愈冷愈蒼翠的枝葉里,有股不服輸的倔強。它就那么頂天立地,孤獨、驕傲。

一棵樹何以如此復雜?它篤定赤誠,是森林里的英雄;它鐵漢柔情,是世俗中的微光。

作為中國特有樹種,它,是可以代表中國精神的。

在中國,有一個“堅果刺客”,最貴的時候賣到200元一斤,估計大部分人都沒有吃過它,就連聽過它的人都不多。它就是香榧。

在堅果界,代表南方戰隊出戰的香榧雖不是主流堅果,但它出手不凡。它是中國特有種,是從第三紀走來的“活化石”,是極為稀有的孑遺植物。

香榧是如何實現“凍齡”的

香榧(榧樹),這個紅豆科榧樹屬植物是可以跟銀杏、水杉等植物界“活化石”相提并論的古老物種。它最為人熟知的部分是它的種子——堅果界的香榧。

香榧活躍在一億七千萬年前的中侏羅紀時代,之后經歷大滅絕,只有部分殘存下來,而中國是香榧唯一的“避難所”。

作為孑遺植物,香榧進化非常緩慢。榧樹屬植物在地球上生活了幾億年,僅有7個物種,分別為香榧(榧樹)、巴山榧樹、長葉榧樹、日本榧樹、云南榧樹及兩個變種。古代先民從野生榧樹中篩選出優良品種培育嫁接,最終造就了香榧。如今,大部分干果香榧都屬于野生香榧改良種。

香榧,生長發育也極為緩慢,胸徑一年才生長3毫米。一棵小苗種下,至少要10至15年才開始開花結果,幾十年只是“黃發小兒”,百年以上的香榧樹才算壯齡,哪怕已經活了上千歲,它依然不算“老”。

△香榧種子 圖/吳磊

香榧“造仁”更緩慢,“修成正果”要耗時近三年。香榧雌雄異株,一代果實從花芽到果實成熟全周期需要29個月。雄樹每年三、四月制造散播花粉,雌樹則接收花粉成功受精后,開始孕育種子。第一年底,種子只會長到豌豆粒大小,至次年九、十月間變成橄欖大小才算完全成熟。因而,每年采摘香榧時,人們常在同一香榧枝條上見到大小兩種尺碼的種子。“香榧生育繁殖慢得出奇,它的種子很特別,經常可見‘三代同堂’。”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古樹名木保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曹基武說,同一香榧枝條上橄欖大小的是待采摘的種子,黃豆大小的則是第二年的種子,枝條末端芝麻大小的“種子”則是雌樹在夏秋季時,生出來的尚未成熟的雌球花。

△香榧花 圖/吳磊

每年白露至霜降節氣,是香榧的繁忙采摘季。因為它的種子“三代同堂”,采摘又是一大麻煩事,它不能像敲板栗或山核桃那般直接用竹竿,而是要小心翼翼,否則其他“兩代果”就面臨絕收。香榧種子成熟時,青色假種皮裂開,自然掉落,但山野動物較多,又和人“搶食”。香榧成為堅果還需要剝離假種皮、堆漚、清洗、晾曬、炒制等多重工序。一粒醇香的香榧,需要漫長的等待,一粒能賣出2塊錢也就不足為奇。

△香榧種子 圖/曹基武

香榧自古是“奢侈品”。從唐朝開始,人們就開始選育優良香榧,但因為野生香榧大多生長在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政治文化中心又在中原地區,香榧并未打入主流圈。當時,香榧僅作為藥用出現在少數本草著作中。至宋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香榧進入人們視野。最佳“帶貨”選手是蘇東坡,他除了自己吃香榧,還用香榧做東坡肉,甚至還寫《送鄭戶曹賦席上果得榧子》記錄這個堅果。香榧還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其中《紅樓夢》第二十六回就提及林黛玉吃榧子。

湖南是野生香榧群落的“避風港”

說到香榧,就會提到浙江會稽山脈的千年香榧古樹群,因為這里是“中國香榧之鄉”,“中國香榧王”樹齡已有1515年。其實,湖南也是野生香榧群落的天然“避風港”。在湖南,很多地名都因香榧命名,如榧子腳、黃材(香榧的木材是黃色的)、湘榧村等等。寧鄉還以香榧作為“市樹”,這是除浙江紹興市之外,又一個將香榧作為“市樹”的地方。

△寧鄉黃材鎮月山村香榧古樹群落 圖/錢燁

作為國家二級保護樹種,香榧因生長環境苛刻,分布范圍相對狹小。它散布在北緯27°至32°之間,多生長在海拔1400米以下,集中分布在江蘇南部,浙江、江西北部,安徽南部,西至湖南西南部及貴州松桃等地。

香榧喜愛溫暖濕潤、弱光涼爽的氣候,因而,它在全國的分布區域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內,基本要滿足年平均氣溫在14℃至17℃,最高氣溫不過30℃,最低氣溫不低于0℃,年降雨量在1100至1700毫米。香榧雖然對自然環境苛刻,但它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強,能忍耐干旱貧瘠的土壤,且無論是黏土、沙土、石礫土,還是巖石裸露的石縫都能扎根生長。只是在土層深厚、肥沃、濕潤、通氣性好的微酸性到中性的砂質壤土上,它的長勢更好。

湖南是野生香榧生長的沃土,尤其是南嶺山脈、雪峰山山脈及其余脈周邊的丘陵山地是它們的天然“庇護所”。在湖南,野生香榧主要分布在寧鄉、新寧、東安、新化、桃江等地,其中寧鄉、新寧有上千年的野生香榧群落。

上世紀90年代,林業部門在寧鄉黃材鎮月山村發現“湖南寧鄉古香榧群落”,這個古樹群胸徑20厘米以上的有771株,樹齡百年以上的古樹92株,樹齡800年以上的國家一級保護古樹7株,其中年齡最大的一株樹齡在千年以上,這在中南地區尚屬首例。野生香榧古樹群之所以選擇在這里安家,因為這處山林屬于雪峰山余脈,是湘中丘陵向濱湖平原過渡地帶,連綿的山峰形成溝壑,使這里形成“山谷效應”,寒冷期短,溫熱期長,是香榧棲居的理想場所。

△新寧靖位鄉湘榧村榧子腳香榧古樹群落 圖/李興發

而在湘西南新寧,野生香榧古樹群主要分布在靖位、九龍庵、紫云山等地,以靖位鄉湘榧村中黃家嶺組、新建組、茂臺組及榧子腳組一帶分布最多。其中湘榧村榧子腳組有天然香榧林1750多株,其中不乏千年古香榧,位于榧子腳組的古香榧樹高26米,需要五六個成年人合抱才能將其圍住。距湘榧村不遠的一渡水鎮公安村金竹山,也有樹高10余米左右的古香榧50余株。香榧自然分布的湘榧村,地處越城嶺南端的深山峽谷之中,是典型的亞熱帶山地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暖濕潤,四季分明,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其中15千米長的峽谷中間一條平緩的小溪,迂迴曲折,緩緩東流。村子三面都是海拔一千米以上的高山,峰嶺重疊,溝谷縱橫,擋住了寒流入侵。野生香榧群落就分布在峽谷溪岸兩側海拔300至700米的山坡、山溝。常與毛竹、櫸木、栲、鉤錐、南酸棗、楓香、銀杏、黃檀等混生。林下灌木有八角楓、檵木、穗序鵝掌柴等,藤本植物有厚果雞血藤、湖北羊蹄甲、冠蓋藤等,草本植物常見蕁麻科、苦苣苔科、爵床科植物生長。在這處生物多樣性如此豐富的“庇護所”內,野生香榧群落能更安心地生長。

瀟湘晨報記者伍婷婷 通訊員曹基武 吳磊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視頻新聞熱線0731-85571188。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