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苗藝偉
近日,在第四屆陸家嘴國際再保險會議上,國內外多家再保險公司負責人在主題演講中表示,隨著多國通貨膨脹高企,自然災害等多重風險疊加,全球再保險市場已經進入“硬市場”周期,保險市場面臨著供給趨緊、費率增加,國際資本或尋求對全球再保險市場的重新布局。
中再產險王忠曜:全球再保能力供給趨緊
在論壇上,中再產險副總經理王忠曜表示,首先,近年來,國際保險和再保險市場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非常大,特別是今年前三季度,各類自然災害的影響累計到行業賠付損失超過一千億美元,成為罕見的巨災年份。
第二,全球的通貨膨脹對于行業沖擊也非常大,一方面,通貨膨脹不僅使賠付壓力增加,今年三季度末,行業內不少公司在責任準備金方面都有額外的計提,而且通貨膨脹對保險費率上漲也有較大影響。此外,隨之而來的加息周期對于保險的資產端、投資端也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王忠曜表示,雖然面臨著巨災風險和通脹影響,全球保險的供給側卻并未隨之增加,再保險行業的資本反而同比減少了將近400億美元,導致供給面臨結構性不足的風險,因此,全球保險和再保險市場的費率也將持續走“硬”。
在中國國內市場,王忠曜表示,需求端的直保市場非車險業務的發展較快,分保需求持續增長,但在供給端,由于國際保險市場可能有更高的資本回報,不少國際再保公司從承保能力角度,可能尋求對國際市場的“再布局”,而對中國市場進行調整。
王忠曜預計,因此,國內市場也面臨著整體價格中樞上移的趨勢,且在供給和需求端存在不小的錯配,不少領域的業務排分缺口一定會有延續。整體來看,預計2023年,國內再保險市場的合約續轉的“硬市場”一定會持續,整體承保能力的供給會趨緊。
“硬市場”(hard market) ,在保險行業,意味著監管更加嚴格、費率較高、保險條款較嚴、費用競爭減弱,承保利潤率也會隨之升高;而“軟市場”(soft market)的現象則是監管放松、費率下降(賠付率高)、保險條款自由、費用競爭加劇,承保利潤率下降。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在美國等保險市場較為成熟的國家,產險的承保周期普遍存在,“硬市場”與“軟市場”交替出現。
慕尼黑再保險常青:國際再保承保能力面臨“再分配”
作為資深國際再保險專家,慕尼黑再保險(中國)總裁常青也表示,當下,全球再保險成為一個“硬市場”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他表示,在全球經濟面臨下行風險的宏觀環境下,對于保險/再保險行業來說,資產負債表的兩端都面臨著結構性挑戰。
具體來看,在負債端,保障需求在提升,特別是對自然災害的風險仍在積累,同時,通貨膨脹也增加了負債端壓力;然而,在資產端,再保險行業在整體資本規模卻面臨大規模縮減的現實,五家大型國際再保險公司整體資本規模已經從900億美元下降到670美元。
常青表示,由于中國市場和全球其他市場出現資本回報的“分歧”,慕再面臨著承保能力在全球“再布局”,
常青表示,在硬市場狀態下,慕再(中國)的競爭對手,往往是更多的是慕再集團內部的其他市場的這些CEO們。他表示,在全球其他市場通脹高企的背景下,再保險費率上漲超10%已經成為普遍現象,有些市場甚至漲幅達到30-50%,這樣的高收入增長和高回報,對國際保險資本吸引力較大,可以預見,承保能力將大幅流向這些市場。
他表示,在中國市場,雖然通脹情況不會到歐美高通脹的狀態,但是在后疫情發展的情況下,溫和通脹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對于保險的長期負債端依然需要盡早考量,再保險也仍然與直保公司共同協商,來達到合理的價格水平。
瑞士再保險韓雪:挖掘市場下一個增長極
瑞士再保險中國區副總裁韓雪在論壇上表示,在全球宏觀環境發生廣泛深刻的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國內雖然短期經濟需求收縮、整體預期轉弱,但我們堅定地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穩固,中國再保險市場依然展現了韌性,增長和利潤率都達到了近幾年的新高,正在向高質量發展。
同時,整個財險行業業務結構正逐步優化,在非車險的增長中,在實體經濟和經濟社會治理方面緊密相關的險種,包括責任險、農險等方面的發展還是非常高速,也給整個市場發展帶來了驅動力。
韓雪表示,在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我們也觀察到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帶來的新格局,不少保險公司保險業一直服務的行業主體也經歷了變革,因此,在新格局下挖掘保險領域下一個新的增長極,也是行業面臨共同的挑戰以及機遇。
他建議,第一,通過建立跨行業生態圈,促使保險業不斷迭代升級,提高產品和服務內容的質量,以適應新的需求和新的預期。這些生態圈包括車生態,房生態、農生態等等一系列的生態中,通過優秀的場景方節點一直展開戰略合作,來打造行業生態圈。
第二,數據保險化,通過和行業主體的合作,產業上下游的數據獲取、整合、分析包括識別,更好判斷底層風險的驅動因素,通過數據的價值鏈提高風險的洞察以及風控體系的建設,來提供市場分析、產品設計包括風險的管理服務,推動產品創新和迭代升級,以面對更精細化的市場需求。
第三,做好賦能服務,再保險行業更好地構建應對保險業態的變化,服務、賦能并且引入產品實現數字化、平臺化以及體系化,解決價值鏈各個環節上運營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