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爆」的華為和蘋果,點燃了手機芯片「新戰事」

導讀原標題:「賣爆」的華為和蘋果,點燃了手機芯片「新戰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過去的9月,可以說是今年手機行業最為熱鬧的一個月,關注度和熱...

原標題:「賣爆」的華為和蘋果,點燃了手機芯片「新戰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過去的9月,可以說是今年手機行業最為熱鬧的一個月,關注度和熱搜拉滿。不過,這個熱鬧只屬于兩家品牌,一家是華為,另一家是蘋果。借助新機的發布,華為和蘋果頻頻登上熱搜。

其中,iPhone15系列在開售初期較為火爆,Pro Max版本需要排隊等貨。華為新機的表現更為夸張,Mate60系列和Mate X5線上線下一機難求,發布一個月之后仍需要加價上千元才能買到。

iPhone15系列,鈦媒體App拍攝

據報道,Mate60系列手機的表現超出預期,華為將該系列手機下半年的出貨量目標提升了20%,全年華為新機出貨量至少4000萬部。“華為的回歸,對每一家手機品牌都會有影響,尤其是排名相近的品牌,國內高端手機市場的格局也會重新構建”,Counterpoint高級分析師Ivan lam對鈦媒體App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Mate60系列與iPhone15系列大賣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終端,品牌格局重塑的同時,對上游的芯片廠商也將造成一定的影響,首當其沖的就是高通和聯發科,讓其本就下滑的業績雪上加霜。

Mate60、iPhone15熱銷,華為重回“第一”

9月是一年一度的科技界春晚時刻,新iPhone的發布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只是,相比較過往,現在的iPhone只剩下一個宣布價格的儀式感,吐槽也更多了一些。不過,這些并不耽誤新iPhone大賣,從預售到正式開售,都是各大平臺的主推。根據博主“手機晶片達人”此前發布的數據圖可以看到,iPhone15系列開售后,一舉登上了國內手機市場周榜單的第一名。

通常情況下,為了躲避新iPhone的鋒芒,多數手機品牌不會選擇在蘋果秋季發布會前后發布新品,但也有例外,比如華為等。8月29日,華為Mate60 Pro未發先售,引發市場的哄搶,而后又上架了Mate60標準版等系列產品,也是一機難求。數據顯示,在華為Mate60 Pro發布后,華為手機的周銷量高速增長。

在iPhone15系列發售后的一周,華為也是僅次于蘋果位居第二,位列中國市場國產手機銷量第一。在社交平臺上,博主“數碼閑聊站”還透露,華為Mate60系列已經奔著200W去了。

此前,華為終端BG CEO余承東曾表示,華為手機走在回歸道路上。據證券日報報道,接近華為的人士透露,Mate60系列手機的表現超出預期,華為將該系列手機下半年的出貨量目標提升了20%,全年華為新機出貨量至少4000萬部。

Ivan lam對鈦媒體App表示,華為Mate60系列的熱賣也將對iPhone在中國高端市場的份額造成較大的影響,估計Q4在排名上會有一個波動。另外,還有報道稱,華為目標在2024年出貨6000萬-7000萬部智能手機,已經向供應鏈追加了足夠數量的訂單,確保2024年全年能夠達到這一出貨數字。

業績下滑,高通、聯發科更著急了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手機在過去兩三年的時間里沒有太大的存在感,也從全球第二的寶座跌至“others”隊伍中。不過,經歷一系列的調整后,華為新品發布節奏回歸正常,出貨量繼續恢復。華為曾透露,自3年多前被美國制裁后,其產品發布周期已恢復正常。

圖片來源:IDC

IDC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華為在國內市場的出貨量與小米并列第五名,同比增幅高達76.1%,在TOP廠商中同比增幅最大。不僅如此,華為在600美元以上高端市場上還保持在第二位。

現如今,伴隨著華為Mate60系列的火熱開賣,國內手機市場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Ivan lam對鈦媒體App表示,華為的回歸,對每一家手機品牌都會有影響,但具體多久能夠回到以往的高光時刻,還要看供應鏈產能以及具體產品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火了之后,除了小米、OPPO、vivo、榮耀等終端品牌壓力驟增之外,上游的芯片廠商也“緊張”了起來。一方面是華為將進一步減少對高通處理器的采購。另一方面,在全球手機市場尚未重回正增長時,華為的全面回歸,壓縮了其它手機品牌的市場空間,加上iPhone今年在手機市場的擴張,自然會對高通、聯發科等芯片廠商的出貨量和業績造成影響。

圖片來源:高通財報

最新發布的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高通營收為84.51億美元,同比下滑23%,凈利潤18.03億美元,同比下滑 52%。以芯片產品為主的半導體業務QCT是高通的主要營收來源,營收占比達到80%。其中,手機芯片相關收入為52.55億美元,占QCT部門的73.32%,收入同比去年下滑約25%。

在財報會議上,談及華為,高通CFO Akash Palkhiwala表示,在對后續兩個季度的預期中,未假設將有與華為相關的大量營收。高通目前有向華為供應4G芯片的許可,但沒有供應5G芯片的許可。

圖片來源:聯發科財報公告

聯發科的表現也是難有起色,二季度合并營收為981.35億元新臺幣,同比下降37%;第二季度合并毛利率為47.5%,同比下降1.8%;第二季度合并本期凈利潤為160.19億元新臺幣,同比下降55%。聯發科約50%收入與手機相關,聯發科副董事長兼執行長蔡力行表示,2023年以來智能手機銷量的萎縮,主要原因是消費者換機周期延長,達到將近24個月。

一位業內產業鏈人士向我們透露,華為的回歸在高通、聯發科的預料內,只是沒想到那么快,在全行業的寒氣仍未全部消散前,二者需要加快在經營層面做出調整,“華為的攻勢很強勁,除非高通、聯發科在體驗上能帶來質的突破,進而引發一波換機潮。”

日前,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發文稱,2022、2023年華為向高通分別采購了2300-2500萬、4000-4200萬顆手機SoC,如果華為明年全部采用自家的芯片,那么高通就會失去這部分訂單。同時,他還預計,高通在2024年對中國手機品牌的SoC出貨量,將因為華為采用自家處理器而較2023年至少減少5000萬-6000萬顆,而且預期持續逐年減少。

另外,在華為Mate60系列發布之后,市場還有消息稱,聯發科開始大砍2024年的wafer(晶圓)投片數量。對此,聯發科方面進行了否認,稱沒有下調出貨數字。

裁員、降價,更大的壓力還在后面

屋漏偏逢連夜雨,高通、聯發科除了要應對全球消費電子市場下滑帶來的負面影響,現在還多了華為回歸這一棘手的問題。后續nova系列換“芯”后,本就競爭激烈的中端市場,將會被進一步壓縮。為了緩解業績上的難題,高通已經進行了一系列降本和降價措施。

根據高通提交的相關報告文件顯示,截至2023年6月25日的九個月中,高通產生了2.85億美元的調整相關費用,其中絕大部分為員工遣散費用。上述行動包含于高通2023財年削減成本的措施之內,預計將在該財年結束時基本完成。

最新消息顯示,高通在提交給加州就業發展部的文件中表示,將裁減大約1064名圣地亞哥員工和194名圣克拉拉員工,裁員將于12月13日生效。上個月,高通還因為中國區WiFi部門的裁撤引發業界的關注。有報道指出,高通中國區的裁員在20%左右,10月的動作應該會更加集中。高通CFO Akash Palkhiwala也表示,在看到基本面持續改善跡象前,公司縮減成本的態勢不會立即改變,預計削減成本的措施將持續到公司的下一個財年。

在通過裁員降本的同時,高通還通過降價來吸引終端廠商加大采購力度。郭明錤表示,高通可能會在今年四季度發起“價格戰”,以此維系市占率。不過,價格戰只會讓表面的數據更好看,但長期下去必然會對利潤造成不利影響。

“市場盤子就這么大,高通打價格戰,聯發科的份額就要被搶走一部分”,上述產業鏈人士指出。“當下大概率只能寄希望于消費電子市場早點重回增長,否則在華為、iPhone如此強勢的表現下,高通和聯發科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今年上半年,博主“手機晶片達人”就在社交平臺表示,聯發科在臺積電又砍了一筆4nm、6nm、12nm大單。IDC中國高級分析師郭天翔告訴鈦媒體App,聯發科砍單,首先還是認為短期內智能手機的低迷狀態恢復情況不太樂觀,其次是各品牌商依然有不少的低端4G芯片的庫存,而低端4G芯片以聯發科為主,消耗庫存依然需要一段時間。

需要指出的是,高通、聯發科更大的壓力還在后面。目前手機陣營中,蘋果一直是使用的自家芯片,華為大概率在產能提升后也將棄用高通,三星則是高通和自研芯片混用,但壞消息是,傳言新發布的三星Exynos 2400在三星手機的比重將高于預期。

至于華為之外的國產手機,當下還都是從高通、聯發科那里采購芯片。不過,越來越多的國產品牌開始加大自研方面的投入,其中在小米官方招聘中,就出現了大量和SoC設計相關的職位。此前的財報會議上,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也表示,小米自研芯片的投入決心不會動搖,要充分意識到芯片投入的長期性、復雜性,尊重芯片行業的發展規律,做好持久戰的準備,做長期奮斗10年、20年的準備。

當下,消費電子仍未走出下行周期,終端的比拼是一場明面上的競賽,而上游芯片的爭奪則是看不見的暗戰。華為回歸后,不僅僅是對手機終端格局的重塑,手機芯片行業也將迎來新的分配。至于高通和聯發科這樣的傳統巨頭,扭轉業績頹勢的難度又提升了一個等級。(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杜志強,編輯/鐘毅)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