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章(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77年),西漢初年宗室,漢高祖劉邦的孫子,齊悼惠王劉肥的次子。呂后稱制期間被封為朱虛侯,后來由于在誅滅呂氏的過程中有功而被加封為城陽王。
第一:他哥哥齊王劉襄比他更適合做皇帝,而他自己意在擁立兄長齊王即劉襄即帝位
高后呂雉病死后,遵照呂雉的囑咐,呂祿和呂產各自子北軍和南軍不敢離開,他們聚兵長安,妄圖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劉姓宗室集團和功臣集團結成聯盟,共同誅滅諸呂。齊王劉襄發難于外,周勃奪取北軍于內,殺盡諸呂的所有男女成員,史稱:“周勃安劉”。
雖然劉章在誅滅呂氏的過程中有功,但并沒有人提議他做皇帝,而他的親哥哥劉襄在誅滅呂氏的過程中也是居功至偉的。他的哥哥劉襄為漢高祖劉邦長孫,前189年,劉肥去世,劉襄即齊王位。他哥哥的身份比他更適合做皇帝。而劉章當時也意在擁立兄長齊王即劉襄帝位,他自己并不想做皇帝。
第二:代王劉恒即位符合劉姓宗室集團與功臣集團之間的利益
從主觀方面看,即位漢文帝并不是高祖得寵之子,母親薄姬也不是官中得勢之人,但這卻使文帝從小就無荒淫之舉、驕矜之態,素有“仁孝寬厚”的美譽。更何況劉邦在世的兒子僅剩兩名,他又年長于淮南王劉長。他的自身條件,使他成為最佳人選。
而劉襄和劉章的舅舅駟鈞不是善類,如果立了劉襄,等于又要讓“呂氏當國”的歷史重演一次。大臣們非常畏懼外戚勢力再度發生,經討論,大臣們一致認為,代王劉恒適合即帝位。另一方面文帝即位,實際是劉姓宗室集團與功臣集團之間相互妥協、精心謀劃的結果,是最高統治集團進行的利益和權力的再分配,是皇權體制的重新組合。
在漢初,皇權的核心部分主要由宗室、功臣、外戚三種勢力構成。三大集團既有共同利益,又各有特殊利益,而每種勢力的消長都可能引起皇權結構的變動。所以,任何勢力過度追逐自身利益,都會打破均衡,導致沖突。誅除諸呂就是這種沖突和斗爭的結果。
綜上所述,他的哥哥劉襄都無緣皇位,所以劉章也就更加沒有可能繼承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