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沒有華麗的光影效果,也沒有精致的造型服裝,在排練室、房間,一塊不算寬敞的場地,“孔雀女團”的女孩們自然而流暢地翩躚起舞,扎實的基本功和獨到的藝術表達,讓她們淋漓盡致地展現著專業舞者的風范。而在她們的前方,一個小小的鏡頭,正將她們曼妙的舞姿,傳遞到每一個熟悉或不熟悉舞蹈,刻意前來和不經意路過的人們眼前。
今年6月,楊麗萍舞團旗下的“孔雀女團”,三位合計舞臺演出過千場的專業舞者,開始嘗試直播,她們在直播間里表演自己的舞蹈,與網友互動,即興起舞,以PK形式與各種風格舞者、樂手連線。5個月以來,她們在直播間帶來54場演出,收獲了20萬的新觀眾,獲得了賴以維持藝術工作的收入,更重要的是,為困境中的舞蹈演出找到了一條出路。
這是一次被逼到墻角的自救。今年4月28日,國內舞蹈界“頂流”楊麗萍,因為長期無法進行線下演出,無奈解散了《云南映象》團隊,而就在同一天,曾受邀在世界各地40多個國家、全球上百個藝術節登臺的中國舞界新興力量陶身體劇場,宣布取消原本計劃在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的“數位系列全演”,并計劃解散。
疫情帶來的行業嚴冬比預想中更長,表演者們失去了舞臺和飯碗,而長久處于疫情陰霾下的人們,似乎也失去了靜心觀看藝術演出的心境,畢竟,對于觀眾而言,看演出只是讓生活更豐富多彩的一種選擇,但是對于從業者而言,演出既是生計,也是夢想。所以,走進直播間,至少讓更多人有幾乎能看見自己的舞蹈,是舞者走出生存困境,點亮未來希望的一條路徑。
這也是一種勇于開拓的探索。從線下到線上,并不只是轉換場景和傳播渠道那么簡單,比起劇場,直播間里演員與觀眾的距離,其實是更近的,表演不再是單方面的展示,而是加入了互動,交流,即興等多種元素,要克服對鏡頭的恐懼,要跟上網友的節奏,從前演員只需要成為好的舞者,但現在她們需要進一步釋放潛能,成為好的主播。在摸索中前進,在積累中進步,在舞動中完成又一次全新的蛻變。
這兩年,走進直播間的演出越來越多。杭州黃龍越劇團的專業演員余玉嬋,扮相精致,穿上戲服,在直播間里給網友們表演,讓更多人愛上了越劇,打賞收入也超過了線下演出;上海交響樂團用“云劇院”提供音樂表演和服務,登上了《紐約時報》;來自江蘇徐州沛縣的“嗩吶曹家班”,自今年3月開播以來,已經吸引了62萬人關注……過去一年,抖音演藝類直播開播超過3200萬場,場均觀看人次超過3900,相當于每天有9萬場中型演出。傳統文化類演出在抖音打開新市場,非遺類演出也通過直播間重獲流行。直播間已成為很多演出者的“第二舞臺”,而打賞成為線上演出的“新門票”
印象中最出圈的一次演出直播,是今年7月,廣州歌舞劇院的《醒·獅》在四川大劇院的演出臨時取消,但是演員來了,臺也搭了,最終大家決定繼續演出,線上直播,門票1元,回饋觀眾,演員對舞臺的渴望與尊重,感動了太多人,演出信息在朋友圈里刷了屏,最終160萬人線上觀看,票價雖然低了,但是觀眾人數卻呈幾何級數增長,更多人看到了藝術的精彩,而他們的支持,也讓藝術體現出其應有的價值!
以往,我們談及藝術,無論是高雅藝術還是傳統藝術,都多少帶著點超凡脫俗的味道。但是,當演員們為了自己與行業的生存發展,將線下的舞臺搬到線上時,哪怕是以前最為曲高和寡的藝術,都有了些溫暖的煙火氣。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表演的人和觀看的人,都更充分地感受到對彼此的需要,不僅僅是表演者需要觀眾,需要舞臺,需要收入,觀眾也同樣需要在藝術的浸染中去感受魅力,認識美好,得到治愈。很多演員都表示,將來線下演出恢復了,也會想要將線上的演出繼續下去,因為這種方式的確為演藝行業帶來了全新的價值和體驗。
每年的4月29日是世界舞蹈日,今年是“世界舞蹈日”40周年紀念,聯合國國際舞蹈委員會的官方致辭中說道:舞蹈是人類對抗精神病毒的一種疫苗!舞蹈應讓人類心靈彼此相連!愿舞蹈所帶來的“身體的靈活和心靈的機敏”幫我們渡過難關!或者,每一次在直播間中的唱響,舞動,彈奏,都是加強“疫苗”的作用,讓彼此的紐帶連系得更緊,生發出共克時艱的力量,將更多浪漫的可能性留給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