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姐弟戀比例超過同齡結婚比例,姐弟戀怎么流行起來了?

導讀 (IC photo / 圖)近日,全國多地發布2021婚姻登記大數據。其中,安徽省去年登記結婚的姐弟戀(即“女大男小”)超過兩成,而杭州市去年...

(IC photo / 圖)

近日,全國多地發布2021婚姻登記大數據。

其中,安徽省去年登記結婚的姐弟戀(即“女大男小”)超過兩成,而杭州市去年也有萬余對姐弟戀步入婚姻。這兩地姐弟戀占比均超過男女同齡結婚人數的占比。在武漢的婚戀市場上,同樣出現了姐弟戀需求上升的趨勢。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姐弟戀并沒有得到輿論的普遍支持。社會對于姐弟戀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動因是什么?

“男大女小”仍是主流

任何婚姻必然存在匹配,夫妻年齡的匹配又是最基本的,也是性別地位、社會心態很直觀的體現。從古至今,“男大女小”都是婚姻匹配模式的主流,固然當下一些地方“女大男小”的姐弟戀開始流行,也仍沒有根本上扭轉這個趨勢。

從我國周朝開始,男女成婚的年齡規定就是“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的“男大女小”模式,之后不同的朝代對于男女婚配年齡有不同的規定或倡議,或“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或“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但從來不曾出現過“女大男小”的模式。

包括當前我國的婚姻法,男女法定結婚的年齡為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于二十周歲,仍然是“男大女小”。

多年來,不同的學者所做的多個抽樣調查,也均佐證了“男大女小”才是婚姻中的絕對主流。

比如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風笑天,利用2008年北京、上海、南京、武漢、成都等五大中心城市已婚青年抽樣調查數據,對1216對夫妻婚配年齡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男大女小”的比例達到67.8%,同齡婚姻比重為21.2%,“女大男小”比例僅為11%。

前幾年,有一個錯誤數據在主流媒體上被反復引用,該數據以全國婦聯1990、2000、2010年三次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的數據為基礎,認為“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男大女小’的婚姻從68.09%下降到 43.13%,而‘男小女大’的婚姻則從14.37%上升到40.13%。兩種婚配模式目前差不多持平”。

但風笑天對這個數據進行了核查和檢驗,發現2010年“男小女大”婚姻比例為40.13%的結果是錯誤的。他經過重新計算得出的正確結果是:2010年“男小女大”婚姻的比例僅為15.2%,且與1990年、2000年兩次調查的結果相比,基本上沒有變化。

總而言之,“男大女小”一直是婚配的主流,但“女大男小”的接受度也的確在慢慢升高。

(IC photo / 圖)

“女大男小”開始流行

春江水暖鴨先知。“女大男小”的姐弟戀贏得輿論的更多支持,最先體現在這幾年姐弟戀影視劇的流行。

比如國產劇《談判官》《我的男孩》《幸福,近在咫尺》《南方有喬木》《下一站是幸福》《理智派生活》《熾道》等等,都一再引起討論。而日韓的《密會》《聽見你的聲音》《賢者之愛》《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初次戀愛那一天所讀的故事》等等,也都在國內引起追劇潮。

公眾對姐弟戀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姐弟戀的比例也在提升,這在多地2021年婚姻登記大數據已經體現出來了。從“男大女小”絕對主流,到“女大男小”逐漸被接受,為什么會發生這個變化?

應該看到,古代社會的“男大女小”背后,本質上是“男主外、女主內”內涵的延續。男性負責打天下,女性的社會作用被無視,她們的價值被認定為只存在于家庭內部,生兒育女、相夫教子。所以,封建社會將女性的生育功能視為女性最重要的價值。

由于女性的生育功能到了一定年齡后就會逐漸弱化直至消失,所以男性在擇偶時自然傾向于選擇更年輕的女性,以確保其生育功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進入現代社會,雖然女性的地位不斷提升,但因生育是女性才具備的生理功能,它隨著年齡增長不斷退化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很大一部分男性選擇伴侶時也會考慮到這一點。

為了將男性的利益最大化,社會輿論就會以“社會時鐘”約束女性,比如女性到了適婚年齡,身邊的人都會催促她趕緊結婚生子,否則女性可能就會被貼上“剩女”“老姑娘”“沒人要”等標簽。當女性無法實現經濟獨立時,她們很容易屈從于這樣的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年來,經濟獨立、精神獨立的職業女性越來越多。

《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終期統計監測報告中指出,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達到50.9%,比2010年提高3.1個百分點;普通本專科、成人本專科在校生中女生占比分別為51.0%和58.0%,分別比2010年提高0.1個和4.9個百分點,各類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過男生。與此同時,2020年城鎮單位女性就業人員比2010年增長39.5%,女性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為43.5%。

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已經超過男性,女性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也在不斷提升。這一切,都給了女性更大的底氣。

她們不需要依賴男性,也不被“社會時鐘”綁架,而是聽從內心的聲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愛我所愛,“女大男小”的姐弟戀更廣泛出現。

莫對“女大男小”指手畫腳

不過,“女大男小”與“男大女小”看似平衡,實際上,公眾對于二者的婚齡之差態度還是有明顯的不同。簡單來說,“女大男小”,公眾往往只能接受女性比男性大3歲,超過3歲,雙方很容易遭到外界異樣的眼光,比如男性就被認為有“戀母”情結。

與之相對的是,公眾對于“男大女小”的婚齡差,就寬容得多了。男生比女性大五六歲接納度都很高,甚至大10歲也不是什么怪事。

學者張艷霞通過隨機抽取620則征婚廣告對80后青年擇偶觀念進行統計分析,其中,男性認為女性“可大可小 (但有上下限) ”者將近一半。但男性對“大”和“小”的限制存在明顯的差別,即提出女性比自己“大”的上限超過本人3歲的人寥寥無幾,而希望女性比自己“小”的下限大都是小于本人3歲,甚至超過10歲。

與此同時,“80后”女性對男性的年齡要求更為集中,要求對方“與自己同齡或比自己大”的人占了89.35%。在要求對方“與自己同齡或比自己大”的女性中,有將近30%的人提出對方的年齡可以超過自己10歲。

總之,“男大女小”中,男的比女的大10歲接受度很高;但“女大男小”中,女的比男的大3歲以上接受度不高。

婚姻的組成,除了愛情以外,也會有生育等因素的考量。一些男性在擇偶過程中將“生兒育女”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他們對于“女大男小”的婚齡差包容度更低,這是個人權利,也可以理解,婚前雙方把事情說明白就好。

只不過,社會輿論不應對婚齡差距較大的“女大男小”指手畫腳,動輒說女性“吃嫩草”、說男性“戀母”,這本質上仍然是將女性的生育功能看得比女性的個體還重要,也說明男女平等的進程還需推進。

也許人家女性就是像戀愛小天才蕭亞軒那樣魅力無敵、可以不為年齡所限自由地享受愛情呢?這輪不到外人來酸吧。

從易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