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打農藥考“種地證”?消除誤會可消除不了擔心

導讀原標題:農民打農藥考“種地證”?消除誤會可消除不了擔心文|令狐卿近日一段流傳的視頻顯示,河南洛陽一位青年在考試現場打農藥,說是考“...

原標題:農民打農藥考“種地證”?消除誤會可消除不了擔心

文|令狐卿

近日一段流傳的視頻顯示,河南洛陽一位青年在考試現場打農藥,說是考“種地證”,還要考判斷題選擇題,引發關注。

經過媒體核實,考試確有其事,但發布視頻的農民說,他沒說過什么“種地證”,農民種地不需要什么證,他是自愿參加“農藝工”考試,一次就通過了,心里一高興就發了視頻,沒想到視頻被人篡改。

也就是說,這位農民考的是“農藝工”證,而不是“種地證”。當地人力社保局向媒體透露,“農藝工”技能培訓由縣人社局牽頭,取證遵循“自愿、免費”的原則,由有資質的第三方社會評價機構進行評價,流程主要涉及信息采集、理論考試、實操考試等環節。

從當事人的回應看,他考證完全是自覺自愿,不存在任何被強迫的情況。“農藝工”本來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職業之一,指 “使用耕種、灌溉等農機具,耕整田地、改良土壤、栽培和收獲農作物的人員”。此外,種植中藥材丹參是村集體經濟的主要來源,這是個技術活,“村里有農藝工證的每天能拿80元,沒有的60元”。

這么一看,當地組織技能培訓,用考證來判斷農民實際的技能水平,沒什么不妥。

雖然基本事實搞清了,誤會消除了,但很多網友對農藝考證還是很反感,“持證種地”的疑慮還沒完全打消,擔心更多不必要的管理措施,會趁機下放到農村。

這種擔心當然是有道理的,也是有事實支撐的。最近有甘肅平涼崇信縣農民反映,自家門前種的玉米被勒令拔掉,原因是影響景觀視野。這種事看似很小,但一旦多了起來,就不由得讓人不放心,因為這些事隱含的基層管理,是在一點點蠶食農民種植糧食作物、承包地和拾邊地的自主自決權。

但也要注意,設置“農藝工”考證制度,也不是全無道理可言。現在的種地跟幾十年前不一樣,種子普遍更新,種植的時候需要更多的農技知識,才能確保種好地,能豐產豐收。在年輕人普遍不種地的農村,靠經驗傳承來種地確實有點難。農業專門化程度提高,用考證來促進一下,動機上不能一棒子打死。

換句話說,在質疑和擔心考證這類管理辦法時,也要打消那種以為隨隨便便就能種好地,什么人都能稱職種好地的認識。尤其是種糧大戶,承包地在三五百畝甚至上千畝,要掌握種子工藝、精耕細作、各式農機、糧食儲存加工等各種技能,種地逐漸是個技術活,不是光吃苦就能行。

當然,從邏輯上來說,種地需要很多技術經驗,需要跟得上農技潮流,完全可以靠自學和相互借鑒來掌握,不一定非要考證才行。考證只是一種認證,而且認證的范圍有限。要是單憑考證來管理種地,肯定既不合適也沒效果。

如何在服務三農的時候,掌握好度的問題,既服務到位,又不能管理越位,挺重要的。

根本而言,現在的農業耕地仍然是集體所有,農戶可以把承包地流轉給種糧大戶,實現集約化種植,但種什么、怎么種,仍然是承包人自己的事,與其他人無關。假如說沒有證就不能種地,或者說不能承包地,靠證來設置準入制度,那就太扯淡了。

考證的唯一目的就是服務三農,任何情況下都不該跟準入制掛鉤。

所謂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在農民考“農藝工”證的時候,網友有反對,有嘲笑,最終還是怕一些本來是為農民好的措施,由于實施不當和權力任性,最后變成坑農、害農。

過去提“皇權不下縣”,即使擱在現在,這句話中尊重農民自主的意識也沒有過時。無為而治,可能是農業管理中貫穿古今的智慧。

回到河南洛陽的“農藝工”考證一事,即使現在是免費考試,是可有可無的認證,不涉及準入門檻,將來會不會變,把證作為添加其他管束的通道,網民擔心的是這個。

畢竟農業管理部門也有考核,職能部門、鄉鎮政府會不會把工作KPI轉嫁給農民,變成種地的條條杠杠都不好講。

對此,全社會的擔心和警惕始終在,考證考技術都可以,就是不要用亂作為考驗人們的忍受力。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