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劉佳 北京報道
11月金融數據不及預期。
12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64.7萬億元,同比增長12.4%,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個和3.9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66.7萬億元,同比增長4.6%,增速比上月末低1.2個百分點。
1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21萬億元,同比少增596億元;1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9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億元。
在市場人士看來,疫情反復和預期不穩對寬信用形成持續擾動,需要穩增長政策不斷加力以鞏固經濟回穩向上基礎,并帶動信貸和社融平穩擴張。
M2增速意外回升
統計數據顯示,1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64.7萬億元,同比增長12.4%,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個和3.9個百分點。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M2增速略超預期,主要是國內積極推動寬信用,各項結構工具等投放基礎貨幣;同時,與去年基數走低有關。
“M2同比維持高位反映國內貨幣環境繼續保持適度寬松。”周茂華認為。
財信研究院宏觀團隊伍超明分析認為,基礎貨幣增加和理財贖回是M2回升主因。
伍超明從四點原因進行分析,他指出,12月央行大幅增加設備更新再貸款和PSL的投放,均會導致基礎貨幣增加,再經過貨幣乘數效應的數倍放大,對M2增速回升形成最主要支撐。其次,受近期債市大幅調整,理財市場遭遇“贖回潮”的影響,居民存款環比大幅多增約2.8萬億元,同比多增1.5萬億元,也是M2回升的重要原因。同時,受繳稅高峰期過去和近期財政支出增加的影響,本月財政存款環比大幅減少約1.5萬億元,有利于階段性增加同時段銀行體系存款,也有利于M2回升。最后去年同期基數降低,導致翹尾因素較上月回落0.9個百分點,亦對 M2增速形成支撐。
東方金誠首席分析師王青也持有同樣觀點。他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11月理財產品大規模贖回帶動居民存款超季節性反彈,M2增速意外回升。而地產低迷疊加疫情憂動,M1增速低位下行。
王青表示,11月末M1同比增速降至4.6%,在上年同期增速基數下行背景下,仍較上月末放緩1.2個百分點,不僅絕對水平偏低,而且走勢也明顯偏弱。
“背后原因包括30個大中城市高頻數據顯示,11月樓市銷量較10月下滑,同比降幅也有所擴大。這會直接影響房企銷售回款,進而對M1增速形成下拉效應。歷史數據表明,我國M1增速走勢與樓市關聯度較高。其次,11月疫情波動仍給企業經營帶來一定不利影響,這也會抑制M1增速。”王青坦言。
居民貸款受疫情和樓市低迷拖累表現不佳
此外,1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21萬億元,同比少增596億元。拖累月末貸款余額增速較上月末下滑0.1個百分點至10.4%,表現弱于預期。
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262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525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103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883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241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7367億元,票據融資增加1549億元。
“數據顯示,企業貸款仍為新增信貸的重要支撐。”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11月召開了年內第三次信貸形勢座談會,提出全國性商業銀行要發揮“頭雁”作用,主動靠前發力;穩地產進入更務實階段,“金融16條”出臺,信貸、債券和股權融資“三箭齊發”,各銀行積極與重點房企批量簽訂意向性大額授信。
“央行宣布年內第二次全面降準,釋放5000億元長期資金支持信貸發力穩增長,鞏固經濟回穩向上基礎。在降準拉動、低基數效應和基建、制造業、地產等重點領域發力下,對公貸款(尤其是中長期貸款)仍維持較高景氣度。”溫彬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
而票據融資增加1549億元,較上月小幅回落。溫彬認為,11月底1月期轉貼現利率明顯走低,但未像10月底再現“零利率”,也反映出本月信貸投放情況平穩,明顯好于10月。
居民端,11月份居民部門新增貸款同比減少4710億元,同比降幅與上月相當,反映出居民消費和購房需求恢復持續疲弱,居民信用收縮壓力仍大。
伍超明指出,受疫情反復、居民增收困難、房地產市場預期尚未明顯扭轉等因素的疊加影響,居民中長貸同比減少3718億元,仍是居民部門信貸收縮的主要拖累項。另一方面,受疫情多發散發、居民增收就業困難、消費意愿不足和消費場景受限等因素的影響,居民消費恢復或持續放緩,導致居民新增短貸同比減少992億元,同比降幅較上月繼續擴大。
“綜合1-11月份的數據,居民短貸和中長貸分別累計同比減少約7300億元和3.16萬億元,后者降幅持續大幅攀升,居民部門信用收縮壓力亟需政策加力緩解。” 伍超明表示。
社融增速創下年內新低
社融方面,11月份社融增量為1.9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億元,低于市場預期的2.17萬億元;社融存量增速為10.0%,較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創下年內新低,反映出實體有效融資需求不足問題亟待緩解。
不過周茂華認為,社融下滑同比明顯少增,主要受債券(企業、地方政府)融資和新增貸款同比下滑拖累。同時受年高基數影響,今年11月國內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收官。但從1-11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0.0%,略高與名義GDP增速,繼續保持合理適度。
“整體上看,11月社融同比大幅少增,雖然與政府債券發行節奏有一定關系,但當月投向實體經濟的人民幣貸款和企業債券融資表現不佳,仍顯示地產延續下行、疫情擾動經濟運行等因素不利于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順暢修復。”王青直言。
此外,前期市場利率較快上行,引發理財贖回壓力并導致負反饋,給債市造成較為明顯沖擊,且沖擊效應已經從二級市場傳導至一級發行市場。這也提示,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穩定企業融資需求,可能仍然需要維持一個穩定的市場利率環境。
王青預計,下一步為有效激發實體經濟貸款需求,穩定宏觀經濟運行,引導房地產行業盡快實現軟著陸,持續下調5年期LPR報價是推動樓市企穩回暖,帶動居民中長期貸款修復的關鍵,有可能在12月或明年1月落地。在政策發力作用下,12月金融數據會轉暖,信貸和社融數據有望出現同比多增。
政策展望上,周茂華認為,國內需求處于復蘇階段,部分行業企業處于恢復關鍵期,財政、貨幣等政策支持力度不具備轉向基礎;但貨幣政策需要平衡穩增長、穩物價、防風險,兼顧內外均衡等多重目標,金融政策在落實好此前組合拳,配合好財政、產業政策的基礎上,保持貨幣總量適度增長,用好結構性工具,提升貨幣政策精準度;預計未來市場流動性繼續保持適度寬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