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網上尋找出走的兒媳,聽完真實原因,網友:換成我,我也走

導讀有句俗話,意思是“寧可跟著要飯的媽,也不跟著有錢的爹”;表達的就是母親對于子女的重視程度,往往是一般人達不到的。尤其是家庭出現變故...

有句俗話,意思是“寧可跟著要飯的媽,也不跟著有錢的爹”;表達的就是母親對于子女的重視程度,往往是一般人達不到的。

尤其是家庭出現變故時,大家會發現,很多女家長明明自己條件很差,考慮到學生的成長,也會頂著壓力主動要求撫養。而父親一方什么態度就不一定了。

如果沒有遇到特殊情況,可能很多人不會放棄子女,可云南有位老人,卻領著兩名學生在鏡頭面前發起“尋人”請求。他們的家長為啥“離家出走”呢?

婆婆尋找出走的兒媳,聽完真實原因,網友:換成我,我也走

“快回來吧,全家老小都需要你”。乍一聽這話,可能不少人還會以為是現在的年輕人太不懂事,動輒奪門而去,還要長輩來道歉。

實際上,聽完真實原因,卻會發現并不是那么回事。起初,這個家庭原本還是比較幸福的,第一個是男娃,家人都很高興。

但想不到二娃也是男生,這讓本就條件不好的他們感到壓力更重了。于是,男家長只能更加拼命地出去賺錢。而公公本身有殘疾,不僅難以出去工作,還需要兒媳幫忙照顧。

一個忙里,一個忙外,這對家長本來已經很辛苦。更無奈的是,學生父親患上不治之癥,就這么“走了”。這種情況下,兩名學生確實最需要母親的安慰和支撐。

可是站在女家長的角度,又意味著什么呢?老人鏡頭前的一句話,說出了答案,以至于連很多網友都直言:換成我,我也走。

原來,她很自然地要求兒媳“伺候”二老,換作以前也罷了;可現在家里失去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他們又不打算去工作,只想靠學生的母親邊賺錢邊照顧四個人。

這種家庭模式下,學生母親的身份意味著什么

其實對于很多家長來說,“上有老、下有小”的處境非常難。如果學生省心些、老人體諒些,可以克服很多難題。男女家長雙方互相合作,才會更好地維護家庭。

可對于這位母親而言,繼續留在那里,意味著幾乎是獨自一人承擔所有責任。通過那位婆婆的表達,明眼人很容易感受到,他們認為她“伺候”四口人是理所應當。

或許對于他們而言,將心比心太難了。正如網友所評論的那樣:這不就是想找“免費保姆”嗎。看到學生的個頭,估計也不是那種需要24小時看護的年齡。

如果真的站在大局考慮,想要留住兒媳,老人可以出去做力所能及的零工;這也是給學生創造更好的條件,不必讓他們過得太苦。

但這對公婆身體看起來還很硬朗,不知為啥早早就過上了“在家被照顧”的日子。哪怕兒子已經不在了,還是沒有改變這種“生活態度”,竟自然而然地把重擔全推給學生母親。

所以有人認為,促使這位女家長出走的原因,已經積累很久了。按照這戶人家的思維,估計就算自己很辛苦地留下,也很難得到珍惜和尊重。

獨自生活即使再難,完成工作就好。但是在這樣的家庭模式下,這位母親的身份,意味著養家,加上照顧兩位老人、再加上輔導兩名學生。

換成一般人,估計能承受的不多。更何況這位家長是從外地嫁過來的,本身自己家就不在這邊。老人這樣的舉動,可能直接將她“嚇”得更遠了。

家庭教育,是不是該包含對老人的“反向教導”

也有人說,女家長出走之前應該帶上倆學生,畢竟她對子女是有責任的。不過也有網友提醒,現實中不會像想象中那么簡單,老人可能就是篤定母親舍不得離開,所以才這樣。

為了防止她將學生帶走,所以呆在家里不上班,也未可知。具體的細節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這種現象卻值得我們反思。其實對于老人和家長而言,怎么都能生活下去。

最終受苦的恰恰是兩位無辜的學生,父親沒了、母親走了,他們在學業上的培養和性格的形成,肯定會受到影響。

筆者曾看過另外一位作者提出的觀念,我們提到“家庭教育”,首先想到的就是對后代進行教導。可有時候,“上一代”反而是更需要被教育的對象。

(網絡圖片)

及時糾正他們自私的思維和不恰當的舉動,從更長遠的眼光上看,才是維持整個家庭關系、確保后代在穩定環境里成長的必要方式。

【話題】你如何看待這樣的家庭呢?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