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有展現的意思,后來也被很多年輕人用來形容“優秀”或者“獨特”。在網絡更為便利的時代,很多家長也會主動“秀出”子女的優點。
不過有時候自己以為的優秀,在別人眼里可能不是一回事,偶爾“翻車”也是不可避免的。有位家長因為曬出女兒的課本,引起不少爭論。
家長秀出學生課堂筆記,以為培養出學霸,卻被過來人拉回現實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嗎?學生的年級越高,家長在朋友圈曬娃的頻率就越低。其實原因很簡單,低年級時同學們都差不多,隨著學習難度的上升,差距就拉開了。
而且到了后期,曬娃可不僅僅需要學生自己優秀,某些層面也在考驗著家庭實力的對比。比如中學時期,進了什么學校、找哪種層次的輔導老師,逐漸顯出“拼家長”的一面。
小學時期曬娃的“主題”簡單得多,要么是可愛的日常;要么是一份滿意的答卷。有位家長看到女兒的課堂筆記,忍不住感慨:這么認真的學生,以后是個考清華的料。
家長自己上學時,本身是不怎么愛學習的人,工作以后很后悔。所以他們對女兒的期望是比較高的,經常告誡她要認真讀書才能有出息。
女生經常得高分,家長又看到筆記如此詳細,忍不住秀出來。誰知很多“過來人”的回復,卻把“望女成鳳”的想法拉回了現實。
有人說,自己家學生讀小學時,不知考過多少次滿分;初中以后還不是照樣跟不上,小學階段光是看成績和學習態度,根本不能判斷是否屬于學霸。
還有一位自稱清華大一在讀生的同學,坦言自己在中小學階段,很少做筆記。只有書上沒寫并且自己沒懂的部分,才會認真做標記。
其實用不著跟清北的生源比,很多有培養經驗的家長,以及學習水平中上等的學生,都不看好這樣的“課堂筆記”。
密密麻麻寫了很多,對于沒經歷過的人,可能看起來會認為非常用心。但是真正“會學習”的人,多半覺得這是一種“無用功”。
根據大家的推測,這位女生很可能是將老師說的大部分內容,全部記在了筆記上。而這也意味著,她可能存在“聽不清重點”的問題。
(另一位)
筆記沒有固定的標準,但內容越詳盡,不代表學習效果越好
或許這位家長對于期待女兒考清華的說法,也只是高興之余的玩笑,我們沒有必要揪著這個問題給人家“潑冷水”。
但是提到做筆記的方式,女生的課本卻給我們一些啟發。客觀地講,字數太多的課堂筆記,真的不見得學習效果更好。
考試中的內容很寬泛,女生的初衷可能是“保險起見”,想把老師講的東西都記下來。說不定哪些問題就能考。但是這種方法其實效率很低。
學習前期接觸的知識量少,還看不出什么。如果到了中學以后,還沿用這種習慣,很可能像網友擔心的那樣,分不清主次、時間光用在寫字了。
當然,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同時手速快,這樣寫筆記不會耽誤聽課,那就另當別論。
但大多數同學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上,應該更重視當堂的理解。一般人邊寫邊記,很難兼顧理解力。
為啥有些學生明知整理筆記耗費時間,還是追求完美
對比學霸的課堂筆記,你會發現,很多尖子生的筆記反而很潦草,他們不在意這方面。可有些同學明知道整理筆記太完美的話,耗時耗力,還是忍不住去做?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有些學生,特別是女生,可能喜歡完美主義;無論作業還是筆記,都力求工整對稱。如果沒有做到條理清晰和詳細的記錄,他們心里總是過不去。
而那些做記錄很潦草的學霸,往往是以結果為導向,重點是要將知識記在腦子里,不是寫在本子上。這就呈現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
其次,這種思維可能我們家長或老師在培養的過程中,也在不知不覺地灌輸。但是學生沒有充分理解,用在了不合適的地方。
比如,我們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和過程,這原本是好事。但是做筆記時,他們可能認為,只要我認真記錄,就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家長,至于結果能不能換來更好的成績,就是不可控的。
【話題】你覺得詳盡的課堂筆記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