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月左右,全國研究生考試的初試就要進行了。對于已經下決心要上岸的考生,眼下正是最緊張的復習階段。最后這個月的“沖刺”,很可能決定著應考時超常發揮還是落榜。
近年來考研報名數量可以說是呈現階梯式增長,我們看看下圖中的數字就能感受到,考研的競爭有多激烈。相比高考錄取率,研究生考試也就只有三成上下。有些群體還沒嘗試,報完名卻選擇了放棄。
“這不是浪費資源嗎”,考研迎來棄考高峰
棄考這件事,可能不是所有學生都經歷過的。即便是日常的考試,大多數人尚且抱著試試的心態照常參加。選擇報考研究生考試的同學,大概在學習能力上對自己還是有些信心的。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每年考研時,都有相當一部分考生主動放棄。例如去年就有46萬考生放棄。而這屆考研報名總數再次達到高峰,五百多萬人當中又有多少人會棄考呢?
根據考研相關機構的預估,23屆研究生考試中,棄考率將迎來高峰,估計或有百萬考生選擇放棄。比例約占不到兩成。
這種趨勢引發不少人的關注和探討,筆者記得,某位作者對于考生棄考舉動的批評,引起很大反響。他質疑“這不是浪費國家資源嗎”。
這樣說的理由是,考研的過程不僅只有學生在準備,考試局、各地考場安排、考務人員的培訓和聘用,這些都是耗費成本的。實際上考生所交的報名費,不能涵蓋全部。
國家為了讓普通家庭的學生有機會考研,會在這方面予以適當支持,盡量降低報名成本。可是明明報考了,卻連考場也不來就放棄,相當于考務相關安排造成了浪費。
很多家長也表示不解,認為“現在的大學生缺乏必要的大局觀念,做事隨心所欲”。不過,筆者認為,棄考現象不能全說成考生的問題。還有很多原因是別人沒有體會的。
棄考現象增多,并不全是考生的責任,還有其他現實原因
不用說大家也都能猜到,學生之所以會棄考,大部分人的原因是“沒準備好”。既然對自己的實力做出了“不可能上岸”的判斷,何必非要走過場呢。
從這個角度上看,沒復習到位的同學,直接棄考可以說是“及時止損”。雖然考場已經為他們準備的座位,但是后期不需要讓閱卷老師繼續投入精力、不用等著系統出成績。
我們再深入點分析,為何有那么多人“沒準備好”,其實很可能是報名的時候出于臨時決定。那么,既然沒有考慮清楚,為啥要草率報名呢?
了解到就業情況和研究生考試的錄取傾向,就很容易理解。大學生找工作的難度在升高,職場滿意度在下降。有些同學即使降低標準,現實的難題還是超過了自己的想象。
所以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大四沒有找到合適崗位之后,才決定考研。而研究生考試中,同等條件往往應屆生比往屆生更吃香,所以有些同學即使沒有下決心,也會想著留條后路而報名。
當代畢業生的出路變狹窄之后,同學們首先考慮的必然是自己用什么方式能實現更順利的發展。現實問題面前,只談“家國情懷”和是否浪費資源的問題,并不合適。
其次,有些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大學生,也可能棄考。他們同時報名了編制類考試,一旦上岸則會放棄考研。畢竟拿到“鐵飯碗”才是實實在在的,考研最后不也是為了有份好工作嗎。
部分學校或專業的學費上漲,也是重要的棄考理由
讀研的學制雖然只有2.5至3年,但是家長需要投入的教育成本可不低。哪怕是公辦院校里最普通的專業,學碩研究生每年學費也要八九千。算上生活費供下來大約至少六萬。
換成專碩研究生,每年三四萬的學費就更是常事了。而且,部分學校或專業的學習成本,還有上漲的情況。包括一些重點大學也有這種現象。
中國政法大學新生入校時就有很多同學不來報到,他們之中有很多就是“高學費”專業的。已經考上了尚且會放棄,很多家庭條件一般的考生,考慮到分數沒優勢、經濟沒實力,就自動棄考了。
【結語】讀研是需要理性決策的問題,考生的實力、家長的能力,都不能忽視。如果已經準備了,不要輕易放棄。同時,去考場時也別忘了提前留意管理標準,以免因此被拒絕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