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這樣說過:“出門在外,最放不下的,就是家鄉的那碗面。”每個人的記憶深處,都有一碗家鄉的面,它被賦予了家鄉的風味、顏色和文化內涵,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碗面就代表著家鄉的味道。
陜西 | Biang-biang面
“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越吃越美賽神仙。”biang biang面,也叫褲帶面。在面的家族里,它是眾望所歸的老大:有最大的個頭,最多的筆畫,用最大的碗,也就最大限度地填滿了對飽足的定義。
Biang-biang面是傳統的陜西褲帶面,因為制作過程中有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正宗褲帶面,需要用關中麥子磨成的面粉搟成長寬厚的面條,用醬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調入面湯,撈入面條,淋上燒熱的植物油即成。Biang-biang面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特色小吃,是很地道的秦地風味。歡迎加入廚影美食超級吃貨群(加微信tianshizhiwen1993 申請),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那筋而穰、寬又長、辣而香、嫽又爽的一老碗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就是老陜的命根子,也是老陜的精神頭,吃起來雖然費勁,卻十分勁道解饞,秦人豪爽風貌,此一碗面可見端倪。
陜西 | 油潑面
關中名諺“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陜齊吼秦腔,一碗粘面喜氣洋洋,沒有辣子嘟嘟嚷嚷”,就道出了油潑面在陜西人心目中的地位。“粘”在陜西方言念“燃”,和四川宜賓號稱油重無水引火即燃的干燃面不同,陜西的粘面,就是指久負盛名的油潑面。手工搟制的又粗又寬的面條,在開水中煮熟,先配上蔥花、肉絲、花椒粉、鹽等配料,再撒上一層厚厚的辣椒面。
油潑面最重要的是油潑,一定用上等的菜籽油,舀出滾沸的一勺熱油,猛地澆潑在辣椒面及面條上,耳聽得“嗞啦”一聲,眼見一道火光閃過,頓時將花椒面、辣椒面燙熟而滿碗紅光,蔥香、辣椒香、花椒香混合的氣味撲鼻而來,令人食欲大增。吃到嘴里面條筋道爽滑有嚼頭,小油菜、綠豆芽清脆爽口味道美,辣子蔥蒜鮮辣可口余味長,那滋味美得人恨不得把舌頭都吞下去。
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是隴東、關中地區的一種傳統特色面食,歷史悠久,尤其以岐山臊子面最為著名。賈平凹說:“岐山面看似容易,而達到真味卻非一般人所能,市面上多有掛假招牌的,俗辨其真偽,一觀臊子燣法和面條搟法便知。”岐山臊子面的好壞,就看兩點:一看臊子,二看面。
岐山臊子面制作時以大肉“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黃花、木耳,烹湯澆面而成。一碗合格的岐山臊子面應該具有“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的特點,講究起來有九字令: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薄筋光是指面條的質地,薄而不噥、光如游魚。酸辣香是指臊子的味道,煎稀汪是指湯水溫度要高,面少湯多,油、肉要多。
岐山臊子面與一般面條不同,薄如蟬翼,細如絲線,滾水下鍋,蓮花般轉,撈入碗中一窩絲,澆上臊子湯,只吃面條不喝湯。關中西府人,村里唱戲,或婚、喪、嫁、壽等紅白喜事,或逢年過節,或走親訪友,都用臊子面款待賓客。臺灣師范大學教授趙寧博士,在《趙寧留美記》一書中贊揚“岐山臊子面”“精彩無比”,并奉勸“讀者諸君,沒有嘗過的,趕緊拜訪陜西鄉黨,討來吃吃。天下美味,不過如此”!
江蘇 | 奧灶面
奧灶面,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是江蘇省昆山市的傳統面食小吃之一,屬于蘇菜系。到昆山游覽玉峰山,人們總要去“奧灶館”品嘗一碗“奧灶面”。
奧灶面是蘇式面的一塊金字招牌,以紅油爆魚面和白湯鹵鴨面最為著名。紅油爆魚面,面條細白,湯色醬紅;白湯鹵鴨面,白面白湯,原色原味。奧灶面,也可簡稱為“奧面”,現在的解讀是“奧妙在灶頭”,即奧妙的灶頭煮出風味奇特的面。當初,得名“奧灶”是諧音“懊糟”,“懊糟”是昆山音,意為“骯臟”。因為最初經營奧灶面的老太太,為經營面館,經常來不及梳洗,蓬頭垢面,店面也狹小簡陋,極不起眼,但是老太太制作的面,卻深受食客的追捧,加之老太太為人和善,食客們也就不追究就餐環境了,美味的面被食客戲稱為“懊糟面”。
爆魚面之貴首先在于紅油,所用的物料均取自于活青魚的黏液、血鱗、鰓,加水投鍋煎煮后再與爆魚的油汁勾兌成紅湯,因而也有人稱奧灶面的總根是青魚。其次就是充作面澆的爆魚,采用的是鮮靈活跳的出自于雙洋潭或是陽澄湖的肥嫩青魚,既不能大又不能小,五斤左右為準,若遇酷熱魚缺,寧可停供,也不用雜魚充數。宰殺時鮮魚不落地,保持清潔,下刀厚薄均勻。制作時,先將切好的魚片放入醬油、白糖、曲酒以及蔥姜香料配成的鹵汁中浸入味,然后再以旺火大鍋氽至棕黃色,嫩度適宜,兩次燴鍋,冰糖燴煮,陳釀取香,色澤棕紅,濃厚鮮香。
蘇州 | 燜肉面
“要么來哉,燜肉面一碗,寬湯重青過橋”許多老蘇州的一天,是從一碗燜肉面開始的。肉要三精三肥硬肋大精頭,而且只挑選眉清目秀的帥哥級太湖豬與常州洛豬,豬皮細而薄,肥瘦勻稱,其五花肉是制作燜肉的上等原料。一塊燜肉,首先要將肉放入清水中泡去血水佐以調料稍作腌制,入大火燒熟,剔出肋骨,只留軟骨,用刀刮清肉皮,修出刀面,然后再上爐文火慢焐三四個小時,直至肉爛而形不散,肥肉完全如琥珀蜜蠟的半透明狀。這樣出來的燜肉,那才叫得上是肥則腴而不膩,瘦則酥爛醇香,滿口鮮汁,食之不忘。
吃的時候,先把燜肉即刻推入碗底面下,再將姜絲敷于面背,看湯面油花兒蒸騰、熱氣彌漫。那燜肉經滾滾燙的面一焐,誘人的香氣緩緩飄出,使人食欲大振,再看那一大塊燜肉,凝脂消融,慢慢顯出淺淺粉紅色,變得微微半透明,最后肥肉化在湯里,會讓湯的味道更豐腴。那一條原本在一起的豬皮也已經散開,緊挨著的軟儂的油肉絕不會讓你覺得膩,更沒有半點腥,有的只是潤滑的濃香、鮮咸和甘美。幾小口而已,滿嘴已是肥腴,整個人都升華滿足了。
蘇州面館,一定要等顧客買了票之后才能把面下到鍋里的,稱為人等面。只可人等面,不可面等人。個個等面人,不吃等人面。因為蘇州人絕對不愿意吃人來以前就已經下好的面。
蘇州|楓鎮大面
楓鎮大面,被譽為蘇州“最難做、最精細、最鮮美”的一碗面。蘇州人的夏天,絕離不開那一碗楓鎮大面。楓鎮,即楓橋鎮;大面就是加燜肉或爆魚等澆頭的面。又因以老湯調味,不用醬油,湯汁澄清,故俗稱“白湯大面”。
楓鎮大面具有很強的時令性,過去只在夏至立秋兩個節氣之間供應。在蘇式面中,楓鎮大面的湯可以算得上是最具特色的。雖然是葷湯,卻要求一清見底。湯底用肉骨、鱔骨、螺螄、蝦腦殼、酒釀、冰糖熬制而成。舊時,最正宗的楓鎮大面必須選用酒廠里釀酒剩下的酒糟,酒氣氤氳,十分濃郁。后經過改良,逐漸變成加入酒釀制作。
再說澆頭,楓鎮大面的澆頭也是一塊燜肉,但和尋常的紅燒燜肉不同,這塊肉是白的。制作上也較復雜,那是精選的五花肉,浸泡去血,拔毛刮皮,經過四個半小時的燜燒,起鍋后撒上蔥花和綿白糖而成。燜制時不放醬油,單靠鹽來調味,于是,色清味淡,入口即化。為了保證口感,也避免燜肉冷熱溫差帶來健康問題,大肉出鍋后讓它自然冷卻,不進冰箱。為了防止肉質發酵,早晨10點半必須售罄。
一碗楓鎮大面端上桌來,細白的面條撈在青花大碗中,猶如“鯽魚之背”,綠蔥點點,白糟粒粒,加上一塊白嫩透明的燜肉,使人頓覺清新。而其中淡淡的酒香,與面香結合得恰到好處,即使在炎夏,食欲亦為之一振。細品之,湯汁清澄,燜肉細嫩,鮮滑醇美,難以言表,那色、那香、那味在無意中流露出“碗中天地寬,面里扭乾坤”。作為夏令面的人氣單品,鮮爽的白湯、入口即化的大肉、湯里獨特的酒香,無一不令蘇州寧為之瘋狂。
蘇州 | 禿黃油面
禿黃油面,意思是“光禿禿的只有蟹黃和蟹膏”,是傳說中的頂級面點。每年只在大閘蟹上市的季節賣,選用公蟹純膏、母蟹純黃炒出的澆頭,高純度的蟹粉,沒有一絲蟹肉。歡迎加入廚影美食超級吃貨群(加微信tianshizhiwen1993 申請),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現炒的澆頭,趁熱倒入面里,濃濃的蟹香撲鼻而來,每根面條都和蟹黃蟹膏合二為一。
蘇州 | 三蝦面
“三蝦面”,這碗面時令性極強,一般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每年的端午節前后,江南河湖中的雌蝦進入產卵期,以太湖所產的白蝦品質為上,漁民形象地稱之為“蠶子蝦”。所謂“三蝦”,即是蝦身上的三寶:蝦子、蝦腦、蝦仁。
這碗面十分費工夫,需先剔蝦子,再剝蝦仁。剩下的蝦殼與蝦頭同熬鮮湯。再從蝦頭里剝出結成深橘紅色的小塊蝦腦。這時才將面條下熟過水,連同蝦子與蝦腦,一并放入蝦湯,用小火煨煮,讓“三蝦”的濃鮮味滲入面中。蝦仁肥美,嫩;蝦子飽滿,鮮;一粒粒形似紅米的蝦腦硬實,香。味道之鮮美真是想想都流口水!三蝦的原料并不稀奇,但是如果你親眼見過他們剝蝦仁和出蝦腦所費的細功,就知道這東西有多值錢了,“重功輕料”一目了然。
蘇州 | 爆鱔面
爆鱔面出挑的是爆鱔,它是鱔片生爆成黃脆,再經過加入醬油、紹酒、糖、肉清湯等,經“素油爆、葷油炒、麻油澆”等多道上序精巧烹調而成,面條柔滑、鱔魚香脆,口感甜而不膩。
無錫|廣福寺素面
傳統的蘇式湯面靠的就是葷油、葷澆,但也有的面館獨辟蹊徑,素湯、素油、素澆,甚至面館就在佛門凈地。比如廣福寺有什錦澆頭的素面,名聲之大,幾乎成了無錫的一大特色美食。這碗譽滿無錫的廣福寺素面,就值得人們心甘情愿的專程為它跑一趟。
幾十年的廣福寺素面,從幾毛錢一碗到十八塊一碗,味道一直保持著好口碑,生意好的時候座無虛席,里里外外客滿為患,一面難求!多種菌菇熬制的面湯,鮮美清爽喝了不口干,鯽魚背細面,筍片、面筋、香菇、黑木耳、胡蘿卜、白果等鮮嫩入味,還撒著白芝麻,一碗下肚,滿口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