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揭示地方仍有新增隱性債務 為何屢禁不止?

導讀 原標題:審計揭示地方仍有新增隱性債務 為何屢禁不止?盡管中央三令五申不得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但出于種種原因,當前地方上仍難杜絕這...

原標題:審計揭示地方仍有新增隱性債務 為何屢禁不止?

盡管中央三令五申不得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但出于種種原因,當前地方上仍難杜絕這一現象,近日多省審計披露當地新增隱性債務仍有發生。

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受不當政績觀、金融機構推波助瀾等因素,地方違規舉債形成隱性債務,盡管當前隱性債務增長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但仍難杜絕。這需要強化監管和問責,建立長效監管制度框架,并持續推動財稅體制等重大改革,清除隱性債務形成的土壤環境。

隱性債務屢禁不絕

多個省份審計部門公開的2022年度當地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報告披露,當地仍有新增隱性債務。

比如,甘肅審計報告稱1個市通過融資平臺公司募集資金用于市政建設等公益性項目支出,違規新增政府隱性債務3.06億元;2個市縣21個已完工政府投資項目拖欠工程款形成政府隱性債務2.36億元。

湖南審計報告稱,新增隱性債務仍有發生。有的融資平臺舉債建設公益性項目或變相建設形象工程及樓堂館所,造成嚴重損失浪費。

目前地方政府舉債合法形式是發行地方政府債券。但實踐中,部分地方政府在法定政府債務限額之外直接或者承諾以財政資金償還以及違法提供擔保等方式舉借的債務,形成了隱性債務。目前隱性債務集中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上。

6月份審計署公開披露,重點審計的18省本級及36個市縣共54個地區財政收支情況中,49個地區通過承諾兜底回購、國有企業墊資等方式,違規新增隱性債務415.16億元。

為何在高壓監管下,一些地方仍要“踩紅線”違規舉債,形成新增隱性債務?

財達證券副總經理胡恒松告訴第一財經,部分地區財政實力較弱且下轄的城投公司融資能力較差,市場化融資的資金無法滿足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所以只能是通過政府信用背書的方式來進行融資,從而產生了隱性債務。

財政部此前撰文分析隱性債務的成因,首要原因是一些地方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觀不正確。有的地方黨政領導干部沒有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過度舉債謀“政績”,超出財力可能鋪攤子,無序舉債搞建設。有的地方政府建設項目缺乏統籌規劃和長遠考慮,急于超前發展,只管舉債建設、不考慮還錢。

近年中央要求各地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比如,今年湖南將嚴控債務風險作為糾正政績觀偏差的重點內容。

多措并舉標本兼治

為了遏制隱性債務增長,中央強化隱性債務監管和問責,對地方債采取終身問責、倒查責任。近年不少問責案例公開曝光,一些違規舉債官員遭撤職等。

除此之外,一些金融機構認為地方政府不會破產,存在財政兜底幻覺,且政府投資項目容易出業績便違規提供融資,助推隱性債務增長。

胡恒松表示,部分金融機構違規要求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違規擔保承諾,將城投公司的融資行為與地方政府信用綁定在一起,從而規避金融機構潛在的信用風險。雖然監管機構已經多次發文明令禁止這種行為,但是部分金融機構依然在執行這類增信方式。

比如,內蒙古審計報告稱,當地部分金融機構違規向地方政府融資。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鄭春榮認為,未來對違規提供政府融資的金融機構,要加大懲罰力度和問責,包括暫停相關業務資質,促進整改。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其中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

胡恒松認為,要消除隱性債務形成土壤,可考慮加強對部分地區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監察管理,確保各個地區不出現超出財政實力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進行過度舉債。在此基礎上,對部分地區進行隱性債務置換,“堵后門開前門”,支持城投公司通過公開市場進行融資。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認為,要根治債務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政府職能規模與邊界,要徹底解決近乎無限責任政府問題,要徹底解決中央與地方、省與市縣的財政體制問題,避免“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導致的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小馬拉大車”,否則債務問題此次化解后仍將在未來再度爆發。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