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預告
父母養育孩子再苦再累,也要謹防“情緒倒灌”傷害孩子音頻:進度條00:00 18:37 后退15秒倍速 快進15秒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曌星朗讀音頻
作者|春雨布谷
來源公眾號|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說了一萬遍,你就是不聽,活該你瞎!”昨天,我帶著女兒到眼科醫院檢查視力,意外聽到診室外樓道里,傳來嚴厲的呵斥聲。
循著聲音望去,看到一個面目猙獰的父親,正對著兒子大發雷霆。
男孩看上去大約七八歲,被罵后滿臉漲得通紅,低垂著腦袋一言不發,為了不哭出聲,他時不時用手背狠狠地揉搓眼睛。
原來,男孩被查出真性近視200多度,得知無法恢復正常視力后,父親既著急又無措,一股邪火瞬間涌上心頭。沖動之下,不斷罵兒子,還狠踹了兩腳。
看到這一幕,我特別感慨,對大人而言,這可能只是一次情緒爆發,但是對孩子而言,卻將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記憶。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說過:“孩子就是父母的情緒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會立即警覺,而當父母放松時,孩子立即感覺愉悅。”
要知道,父母的情緒狀態,不僅關乎孩子的切身感受,更在暗中雕刻著孩子未來的模樣。
收不住情緒的父母,就算再愛孩子,也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創傷。
看過一部電影《花園里的螢火蟲》,片中小男孩邁克爾的經歷,讓人記憶猶新。他的父親查爾斯性格暴戾,易怒,傲慢,臉上看不到一絲笑容。每當兒子做出令其不爽的事情時,查爾斯就會瞬間情緒爆發,用嚴厲的責罰教訓兒子。
查爾斯像一枚游走的炸彈,隨時都會爆炸。有一次,邁克爾跟隨父母開車去接姨媽珍妮,他望著車窗外的滂沱大雨,忍不住伸手觸摸了車窗。
這個平常的舉動,卻引來父親的強烈不滿,他大吼道:“把手放下!”“早上如果不是你找不到眼鏡,我們也不會遲到!”
兒子聽后開始賭氣,剛才收回的手又伸了出去,這個“挑釁”再一次激怒父親,他不由分說,惱火地把兒子趕了下去。
大雨依舊傾盆而泄,被“拋棄”的邁克爾獨自在麥田中狂奔,濕漉漉地回了家。
這個家里,兒子是最卑微的弱者,也成了父親壞脾氣的犧牲品。他臉上的陰郁、遲疑和悶悶不樂,是內心缺少安全感的最真實寫照。
這份不安和脆弱,也伴隨著他的整個童年,以至于成年后,他依然無法忘懷,把這些童年痛苦的經歷寫進了自己的小說中,控訴父親的暴行。傷害,可以被掩蓋,卻始終難以消解。
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曾在觀察大量家庭后,總結出易怒父母養育出的孩子身上的15個特點:
1. 不斷道歉
2. 想得太多
3. 特別害怕讓別人失望
4. 控制欲
5. 照顧所有人
6. 很難做出決定
7. 忽視自己的感受
8. 永遠取悅別人
9. 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10. 沒有安全感
11. 覺得別人的行為總是有深意的
12. 拒人千里之外
13. 很容易玻璃心
14. 幫別人收拾殘局
15. 善解人意
種種跡象都在訴說一個事實:情緒化的父母,正在把孩子推入自卑、敏感、卑微討好的深淵。
父母瞬間暴怒的壞脾氣,就像一頭猛獸,每當它張開血盆大口時,不僅吞噬掉了孩子內心世界的平和,還撕碎了親子關系的紐帶,把家庭變成最可怖的地方。
心理學家默薇在《重新定義父母》一書中,提出了“情緒池”的概念。打個比方,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存放負面情緒的容器,用來存放消極情緒,如果父母的負面情緒太滿,就會出現“情緒倒灌”,即父母的負面情緒傾瀉出來,滲透到孩子心中。
而默薇老師也指出了父母負面情緒的主要來源:一是界限問題,想要改變和控制而不能;二是碰觸到了父母內心曾經的壓抑情緒。這讓我想到了節目《你好,兒科醫生》中的一對母子。
媽媽望子成龍心切,給3歲的兒子報了多個培訓班。然而,孩子年紀尚小,專注力和學習能力根本達不到媽媽的要求。
面對心不在焉的兒子,媽媽一怒之下狠踹兒子襠部,并造成嚴重損傷。送醫之后,懊惱的媽媽痛哭流涕,自責不已。
其實,媽媽之所以情緒爆發,接受不了兒子的“笨拙”,皆是源于內心的無力感和焦慮情緒。
她像極了現在的很多父母,擔心孩子不好好學習,無法適應社會,而自己又缺少引導孩子的能力,于是,這種現實和想象的巨大懸殊,會促使父母心中感受到深切的恐慌和急切,于是惱怒一觸即發。
除了改變現狀的無力感,還有一種情況,是與父母自身的經歷有關。
如果父母在年幼時,也曾經因為某個問題遭受過打罵等傷害,彼時的恐慌不會消失,而是會埋藏到潛意識深處。一旦當父母面對孩子出現同樣的問題時,就會觸發曾經的恐慌記憶,并且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這,被稱為“模式的復刻”。
仔細觀察身邊的家庭、朋友,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可怕的現象:暴脾氣的父母,多半都會有倔強、愛發脾氣的孩子;好脾氣的父母,多半都有溫和、陽光、情商高的孩子。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輪回中,藏著一個家族的情緒密碼,也傳遞著他們難以磨滅的性格特征。
看過樊登老師在講課時,曾提到過一個詞語叫“非焦慮臨在”。意思是,當父母出現的時候,會讓孩子感到很安心,輕松,而不會感到焦慮和恐慌。這樣的父母,才能滋養出自信開朗的孩子。
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學會情緒管理,放下控制孩子的執念。特別佩服身邊一位媽媽,無論孩子闖了什么禍,惹了什么麻煩,她都能平靜處之,淡定平和。
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她兒子剛學習用鋼筆寫字,卻由于調皮把墨囊藏進了被子里。到第二天整理床時,媽媽發現墨囊已經暈染了一整片被罩。
這件事情,換誰能不生氣?那可是剛購置的床單被罩,還有新買的蠶絲被,都被污染了。可是,這位朋友卻花十分鐘讓自己先平靜下來,再去解決。
換床單被罩時,她請兒子幫忙,通過網絡查詢如何清理墨汁。朋友說:“當我看到兒子忙碌地用白醋、肥皂、小蘇打鼓搗半天后,雖然墨跡依舊,但是孩子意識到了自己行為的不妥當之處,也在積極地承擔和補救,哪還有必要責罵呢?”
讀懂了她的育兒秘笈,我也感到茅塞頓開。與其將孩子的每一個錯誤定性為破壞性的行為,不如改變自己的認知,從生命成長的角度,理解每一個年齡階段行為的特殊性。
在探索欲、好奇心驅使的年齡,孩子難免做出許多讓父母頭疼的事情,父母要做的,不是去怒吼、打罵,而是管理好情緒,好好跟孩子溝通。
不要試圖壓制和改變孩子,而要多引領和影響孩子。唯此,孩子的每一次犯錯,都會變成一個成長的黃金契機。
其次是療愈自己曾經受到過的傷害,撫平內心的傷口。
正如《超越原生家庭的養育》一書中所言:“承認我們童年受到的傷害,承認父母的局限性,安撫曾經受傷的自己,去尋找更好的養育之道。”
沖破家庭模式復刻的束縛,需要父母意識上的覺醒,承認自己曾經受到的傷害,相信自己有能力跨越障礙,療愈自己,也給孩子帶來最好的養育。
如此,才能切斷原生家庭的輪回,帶孩子走進一個嶄新的世界。
德國畫家、詩人威廉·布施說過:“當父母容易,做父母卻很難。”
或許,我們都曾經深陷負面情緒的困擾中,明明愛子心切,卻總忍不住沖孩子發火。但育兒這條路,本就是一條父母不斷修煉和成長的道路。
修一個平和、強大、穩定的心態,做情緒穩定、耐心溫暖的父母,這將是送給孩子人生最珍貴的禮物。任何時候,無論曾經多么糟糕,只要父母愿意做出努力和改變,一切為時不晚。
最后,愿所有孩子都被溫柔以待,小手牽著大手,與父母相親相愛,雙向奔赴。
清華心理系主任彭凱平
為你破解情緒密碼
10種常見負面情緒的應對技巧
16種積極情緒的培養方法
50+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成果
你不必上清華
也可以收獲清華教授帶來的
心理學專業課程
收獲高質量幸福指南
原價129元
限時鉅惠79元
僅限3天!
課程已全部更新完畢,可永久回看。
即可永久收聽課程。
作者介紹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系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需要請聯系授權。
主播介紹
曌星 專注家庭教育和女性成長,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公眾號:做好爸爸媽媽;微信號:zhaoxing18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