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曾達6000萬元!沒比賽、沒職務、也沒正式退役,張繼科是什么身份?
近日,“有關張繼科因借錢欠債及傳播女演員隱私視頻”的傳聞持續發酵。對此,張繼科工作室兩次發文予以否認。
張繼科并沒有正式宣布退役
在相關詞條連續上榜熱搜的情況下,張繼科現在究竟是什么一個身份也讓不少網友感到好奇。
不少媒體在報道相關事件時,使用“退役乒乓球運動員”來稱呼張繼科。但實際上,張繼科并沒有正式宣布退役,劉國梁之前曾在接受采訪時透露,張繼科是希望能和好友馬龍一起退役。
雖然沒有正式宣布退役,但張繼科近年來一直沒有再參加比賽也是事實,所以他現在也沒有個人積分,也被國際乒聯從排名中正式移除。
不少中國體壇名將在退役后,都會選擇“賽而優則仕”的路線,在相關協會或地方體育局擔任職務。不過據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張繼科目前在中國乒協中并沒有擔任任何職務。
關于目前的是是非非,紅星新聞記者多次嘗試聯系張繼科本人,但他的電話一直處于“已關機”狀態。
年收入曾達6000萬元
被曝16歲涉賭,曾比賽期間去賭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并非張繼科第一次被曝涉賭。
據九派新聞,2015年7月中新網曾報道,有德國媒體曝光,2015年3月份國乒在德國參加比賽期間,張繼科被發現曾經偷偷溜出酒店,和一群人一同離開,“他們的目的地是賭場……”而早在2004年,張繼科16歲的時候就被《體壇周報》曝出涉賭,文章稱:2004年年底,張繼科因為借某位乒壇大腕的銀行卡參與賭博性質的“游戲”,輸錢后無法面對殘酷的現實而在外出比賽的過程中離隊出走,幾經輾轉后才被找到。
沒有人會質疑張繼科在乒乓球上的成就,作為繼劉國梁、孔令輝后的中國男乒史上第3位大滿貫選手,他的天才與能力毋庸置疑。但與大多數中國運動員不同,張繼科的身上總是多了一些叛逆反骨,甚至是個世俗意義上的“壞孩子”。
2004年,張繼科因違反隊規被罰出國家隊,下調至省隊,兩年后他在全國錦標賽上打進八強,重返國家一隊。但2009年他又因為在橫濱世乒賽隊內選拔賽中不服從教練的暫停安排,失去了參加西亞兩站公開賽和世乒賽的單打機會。
2016年里約奧運會,在社交媒體的加持下奧運選手開始成為“社交明星”。在全民觀賽與玩梗的風潮中,張繼科和所屬的乒乓球隊備受追捧,尤其是張繼科在外貌、成績和幽默感的三重加持下成為炙手可熱的體育明星。
據悉,當時結束奧運征程的中國乒乓球隊回國時,現場近2000名粉絲將機場被圍得水泄不通。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張繼科的粉絲團。
這些人氣也轉化成了商業價值,據《體壇周刊》2017年公布的中國體壇財富榜,張繼科收入6000萬元人民幣排名第二,僅次于當時的中國游泳領軍人物孫楊。
據不完全統計,張繼科曾先后代言了美津濃體育品牌、Butterfly運動包系列、可口可樂、李寧超輕9跑鞋、蒙牛純牛奶、燕京啤酒、東風悅達起亞、安踏等多個品牌。并頻繁在20多檔綜藝節目中現身。
【事件始末】
3月30日,網傳張繼科賭博欠債,拿某女明星私密照抵債。
當日晚間,張繼科工作室發布聲明,稱張繼科無任何債務糾紛,更不存在損害他人隱私以求自保的情況,網傳內容純屬捏造。
3月31日凌晨,李微敖發布微博稱,張繼科泄露女明星私人視頻情況屬實。
3月31日下午,張繼科工作室轉發律師聲明,稱將對侵權用戶提起訴訟。
隨后,李微敖再發布一條微博稱,對外泄露的該女明星私密視頻共有3條,還有1張視頻截圖。張繼科承認,給他人看過上述視頻中的一段。另外,前幾年張繼科被債主(及家人)起訴。起訴后,經過調解,張還了債主(及家人)100來萬元。但是,張繼科打的欠條是500來萬元,那張欠條,還在債主(及家人)手中。
4月1日凌晨,李微敖再發布微博稱,張繼科的債務以及視頻問題,并不簡簡單單是明星們的“八卦”,而是由此引發了一樁嚴重的刑事案件。
4月1日,張繼科回應媒體稱,網傳為不實信息。然而當記者追問是沒有欠債還是沒有發照片時,張繼科掛斷了電話。
4月2日,媒體致電張繼科律師,對方表示這個事情已經做過回應了,目前接受委托正在調查侵權事實,馬上準備起訴。
然后就是4月2日晚間,李微敖曬出疑似張繼科的500萬元借款欠條……
【評論】
張繼科事件,不能以“渣”來了結!
張繼科事件,真相是什么,我們尚無法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不能簡單的用“渣”來為本次事件作結。
“渣”只是基于道德層面對一個人品行的評價,更多是指感情上的不負責任。姑且不說目前事實不明,我們無法給他人一個真實客觀的評價,具體到本次爭議的核心來說,引發大眾關注的本就是“賭博欠債”和“傳播女演員隱私視頻”,如果是真的,那已經涉嫌違法犯罪,自然是“渣”無法涵蓋的。此事件中,張繼科和受害者的情感只是衍生的另一個為人關注的話題,不是事件的核心,不能因為涉及明星就模糊重點,也不能因為牽涉感情就轉移視線。
跳出爆料內容,僅從張繼科和爆料方這幾天的交鋒來看,雙方似乎并沒打算讓此事停留在打口水仗的階段,張繼科一方表明將就重點侵權用戶提起訴訟,爆料方也表示會積極應對,相關方都打算借助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僅從這個層面來看,“渣”也只是一些網友在某個階段對某人的觀感,而不是這起風波的定論,我們要等待司法介入,而不只是腦補八卦。
再者,此事已成為公共事件,以個人層面的“渣”來定性當然不妥。其中牽涉到媒體人、運動員、明星等公眾人物,更是引發了一系列公共議題。比如,爆料該不該牽扯無辜的第三方?回頭來看,爆料者是可以通過一些方式來規避的,爆料文中提到的“S先生”就是最好的例證。李微敖也表示,如果因為他的微博和文章,給相關方帶來了新的麻煩和困擾,特此表示誠懇的歉意。再比如,該如何對待被卷入的第三方?經過幾天探討,大眾基本形成共識,即此事無論真假,對受害者我們應該給予支持、鼓勵和關愛。還比如,該如何對待網上的雜音?有人四處求視頻圖片,也有人打著關心的名義傷害,還有人幸災樂禍地宣揚受害者的人生和事業被毀了,這些走偏的想法和意識,也都得到了網友的反擊和批判。
隨著事件發展、討論深入,一些模糊的變得清晰,一些嘈雜的在消退。大眾也意識到,受害者不需要公關手段,更不需要擔心未來,這是一個正常社會應當給予的底氣。此類在本次公共事件中逐步形成的對受害者的合理保護和對事件的科學處理,是應該被看見被記住被傳遞的群體共識。
這起事件接下來走向怎樣,還無法預知,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明確,“渣”只停留在道德層面和個人層面,無法為這次涉及法律的公共事件畫上句號。這不是一個茶余飯后的“瓜”,也不是幾個法律問題的公共探討,它還應該有一個司法(客觀)的定論,形成一種公共的認知,而其中涉及的人物,該保護的要保護,該懲罰的要懲罰,該處理的要處理,不能讓追隨者迷失,讓好事者慶幸,讓受害者失望。
(紅星新聞、九派新聞、體壇周報等)
編輯:常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