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到產業,解讀蘇州古城消費新密碼

導讀原標題:從文化到產業,解讀蘇州古城消費新密碼文化是蘇州姑蘇古城最鮮明的底色和最強比較優勢,是古城發展的根基所在、魅力所在。近年來,...

原標題:從文化到產業,解讀蘇州古城消費新密碼

文化是蘇州姑蘇古城最鮮明的底色和最強比較優勢,是古城發展的根基所在、魅力所在。近年來,在區有關部門積極引導,非遺傳承人創造性轉化下,古城非遺資源正積極融入消費市場,深度嵌入文化產業發展中,展現出創新活力。

一河一巷盡入畫,一街一坊皆勝景。姑蘇,是蘇州文商旅發展高地,是很多人心中的“詩和遠方”。

2002年,藝術家江小玲就和她的先生一起,選擇了古城姑蘇創辦了肯達藝術沙龍,2010年,她又創立“藝吳門”及肯達美術館。他們表示,期待以中國文化藝術為靈感,以蘇作工藝為制式,將蘇式園林生活美學文創產品通過“藝吳門”平臺走向全國。目前,他們已經與北京故宮、蘇州博物館、吳中博物館、陜西博物館等完成了多項文創合作項目。其中,15年與北京故宮合作的“千里江山圖”系列文創產品一經推出便成為爆款,是很多人喜歡姑蘇非遺、了解非遺的生動載體。

不止于此,當前,姑蘇區正致力于打造標桿文化項目。2022年來,華貿中心、仁恒倉街、金地廣場、竹輝環宇薈等重點商業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古城特有的文商旅IP和潮流文化有機融合。

非遺工藝品傳遞出的生活美學和文化記憶,重燃了歲月,煥新了時光,在過去與當下的連接中傳遞著傳統文化的現實溫度。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非遺技藝“潮”起來,堅持活態傳承,非遺在現實生活中結出了累累碩果。運用蘇繡、緙絲、盤扣、香云紗等傳統非遺技藝,新晉旗袍文化品牌荷言把傳統文化、非遺工藝、詩詞意蘊糅合進了每一件作品里。“我們采用現代織機來提升絲織品的織造效率,以少量的、精致的刺繡作為點睛,讓更多的都市女性可以擁有具有文化與工藝價值的服飾。”荷言旗袍主理人周立言表示,當前,品牌已經全面布局了線上直播和短視頻平臺,單個賬號月瀏覽量就可超過5000萬,線上復購率更是達到了80%。

爐緣閣是制作仿古銅器的區級非遺保護單位,通過不斷嘗試創新,他們將用于收藏的銅器向生活器具方面轉型,并開創出“銅+玻璃”“銅+木頭”等多種材料相結合工藝。2022年,在單個線上平臺就實現了月銷售額突破30萬元的成績。“對于非遺產品來說,市場化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手工費時費力,難以批量生產。”爐緣閣主理人燕子表示,通過攻克技術難題,現在制作速度已經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單月生產量可達一千套。

為維護和培育文旅產業生態,扎實做好非遺系統性保護,近年來,姑蘇區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積極探索古城文化產業化發展,進行了創新性突破。

依托千年文脈,不斷創新思路豐富文旅消費供給,2022年啟動的“何以入姑蘇——我的蘇式生活之旅”文旅消費季活動,通過構建多元蘇式生活場景,有效激發了文旅消費潛力。今年第二季活動將結合貫穿全年的文旅消費活動,繼續聯合18家精品酒店資源,鏈接整合周邊文娛生態,并通過與20家文旅資源互通,描繪蘇式生活途徑“入口”,進一步挖掘古城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全力推進文旅融合、文化消費轉型升級,提振姑蘇文旅消費市場。當前,已對十全街周邊文旅消費資源進行了提檔升級,舉辦了漫步十全街等系列特色文旅消費活動,有力打造了體驗式消費新趨勢。

非遺技藝能夠讓世界直觀地了解中國歷史、生動地理解中國文化。傳承和發展非遺技藝,對于講好中國故事、彰顯中國審美旨趣、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具有獨特作用。站在新一年的起點,姑蘇區將持續夯實文化保護根基,鞏固提升轉化利用水平,積極推動非遺文化融入生活、融入產業,精心打造非遺文化產業品牌,推動姑蘇區非遺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遺文化在當代社會煥發光彩。來源:“蘇州姑蘇發布”微信公眾號 作者:潘心潔

作者單位:蘇州市姑蘇區融媒體中心 媒體選稿編輯:李俊鋒 (知名文化傳媒人、新媒體運營師、高級攝影師)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