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縣委大院》播出大半,雖然收視率、點擊量等各方面的數據不錯,在各平臺的討論也是熱火朝天,但不可否認的是,《縣委大院》沒有等來預期中的“大爆”,取而代之的是口碑下滑、高開低走,問題出在了哪兒?
好,好在哪?
打開各大社交平臺,熬夜追《縣委大院》的人大有人在,贊導演“真敢拍”“夠犀利”的也不在少數,很多體制內工作的網友都異口同聲表示有追劇追出“加班”的感受,還有準備考編的年輕人看到劇中的加班場景甚至有些打退堂鼓。
為了表現真實,《縣委大院》采用了散點、白描式的創作手法。從第一集代縣長梅曉歌走進光明縣縣委大院的門,一幅圍繞基層干部群像展開的縣域治理生態圖與縣城生活風情畫便徐徐展開。
《縣委大院》里的開會場景被網友形容好似看新聞
這種“真實”體現在正午陽光團隊一如既往地對細節的“死摳”上。接到《縣委大院》的任務后,編劇王小槍到江西的一個縣里掛職采風了近半年,他說,這部劇整個的故事和人物都是虛構的,但是要保證虛構的人物背后,溫度和質感都是真實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細節的真實感是第一道關”。除了他,導演團隊也派人到湖南省的一個縣掛職體驗歷時近四個月,主創團隊和美術到全國的幾十個縣里進行了采風、調研,于是片場幾乎是一比一還原了一個真實的縣委大院。大到辦公室布置、不同領導的用車,小到開會時的座簽排列、杯子的擺放,《縣委大院》一上來讓人眼前一亮,直呼“過于真實”。
胡歌飾演縣委書記梅曉歌
一起被還原的還有劇中人的狀態。拆遷中基層干部和老百姓交涉的場景,縣委書記的那句“我關上門說幾句話”,林志為寫文件被打回去反復修改的焦灼,梅曉歌的眼袋、黑眼圈、發絲間隱隱可見的白發,還有加不完的班、跑不完的基層,這些真實場面都可以看出《縣委大院》盡可能擺脫“懸浮感”的決心。
吳越飾演縣長艾鮮枝
李光潔飾演九原縣縣長曹立新
“現實生活中上哪兒找這么帥的縣長?”胡歌是很多人追劇的動力,卻也是很多人棄劇的原因。不過,從觀眾的反饋來看,胡歌沒有辜負期待,穿衣打扮、舉手投足,甚至說話的語氣、走路的姿勢、看人的眼神,都對現實中的縣級干部進行了神還原。一位工作中經常接觸縣委書記的李先生接受新黃河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劇我認真看了,胡歌的突破很大,不看他那張過分帥氣的臉,真的就和我見過的那些縣委書記幾乎一個樣。”首次出演女縣長的吳越同樣收獲了好評。大齡女干部艾鮮枝,一心撲在事業上,她的身上多少有些“非正常人”特征,造型有些土氣,性格果斷,做事講方法,說話有底氣,滿臉寫著不好說話卻也不是不近人情,吳越拿捏住了這些“非正常”特征,把一位女干部的風采刻畫得入木三分。“體制內菜鳥”張新成在劇中也全然沒有偶像包袱,把林志為初出茅廬的青澀和服務領導干部的謹小慎微都演繹得準確到位。更不用說其他黃金配角,簡直是一個比一個能“打”,群像戲甚至賽過主角戲。
張新成飾演林志為
差,差在哪?
在劇本宏觀結構、細節打磨以及演員的表演層面,《縣委大院》所搭建起的政治場確實具備了體制“內味兒”。但如果把《縣委大院》和孔笙其他代表作,或者和同主旋律題材的《人世間》《人民的名義》《警察榮譽》放在一起,它確實又差了些什么。
劉濤飾演宣傳部部長李唐
黃磊飾演縣委書記田青山
有觀眾把矛頭直指選角,被吐槽最多的主要集中在黃磊和劉濤兩位配角上。劇中劉濤演的是宣傳部部長李唐,出場不多,槽點卻不少,尤其瞇眼、皺眉等表演細節,被認為“用力過猛”。而黃磊此次飾演的是梅曉歌的“前任”、縣委書記田青山,與他之前的角色有較大反差,觀眾對此也褒獎不一。有人點贊孔笙有本事,“連油膩的黃磊都去油了,演技又回來了”;也有人調侃,“感覺黃磊下一秒就要戴上圍裙進廚房炒菜”,“他演調解鄰里矛盾的居委會主任還差不多,縣委書記真不合適”。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客觀來說,黃磊這次的表演即便不出彩也沒什么大錯。問題出在他近年來頻繁駐扎綜藝節目以及影視角色類型過于單一。當觀眾眼里插科打諢、賣萌搞怪的綜藝達人,影視劇里的“嘴碎王者”“灶臺一哥”“知心老爸”顛覆形象以縣委書記出現的時候,黃磊應該已經料到觀眾的反應。演員張震曾被問及“流量”相關的話題,他表示希望自己能與觀眾保持距離,保留一些神秘感,要用角色去跟觀眾見面,而不是讓觀眾看到他本人。影視圈不乏這樣的“人間清醒”,黃磊挑戰自我走出舒適區被觀眾拒不買賬,再次為熱衷于上綜藝節目的其他演員提了個醒。
《縣委大院》里群像戲出彩
有人認為是劇本節奏出了問題。在基層工作過的人都知道,上有領導,下有群眾,很多事情無法單刀直入、速戰速決,于是編劇用散點、白描的手法打破一般的線性敘事手法,以此來凸顯基層工作的復雜、瑣碎。但是這樣拍也很冒險,看著梅曉歌、艾鮮枝他們春風化雨般一一解決擺在光明縣前進道路上的攔路石,很容易就給人一種“成功似乎來得太過容易”的感覺。再加上人物、事件缺乏前期鋪墊,上來就講述問題,開會場景占用大量敘事空間,對于觀眾而言,戲劇沖突的缺乏也就意味著少了追劇快感。
更大的質疑來自于人設和戲劇化的表達。很多觀眾認為劇中干部都塑造得過于完美,反倒把一些老百姓變成了反派、對立面。而劇中身為縣委書記的梅曉歌向群眾鞠躬,縣里的一把手、二把手相約蒼蠅館子吃面條,縣級領導頻繁與普通老百姓面對面交心,多少讓那些只在電視機、報紙上見過縣委書記的普通人感到一些“距離感”。編劇王小槍說“不愿意為了故意制造矛盾而制造矛盾”,但他避開“官斗”的結果卻是觀眾不認可他的“藝術真實”。
正午陽光怎么了?
圍繞著《縣委大院》到底好不好看,網友吵得不可開交,發表正面評價的大多數是正午陽光的劇粉、體制內工作過的網友。
這些年,正午陽光一直以“國劇門臉”“國劇之光”“國劇良心”的標簽受到業內外肯定,年初一部《開端》開了個好頭,以全新的陣容和創新的“無限流題材”打破了觀眾對正午陽光的固有印象,該劇也被視為正午新紀元的開端。但在后面面世的多部作品如《相逢時節》《歡迎光臨》《歡樂頌3》卻屢屢折戟,“正午陽光”的號召力大打折扣。因此,年終的這部《縣委大院》,無論是業內還是觀眾都報以極高期待,除了孔笙、胡歌,還有眾多實力派綠葉保駕護航,《縣委大院》即便不超越前作,至少也要復制一部《山海情》,沒想到等來的是事與愿違。
《縣委大院》最初備案時有30集,但跟觀眾見面時卻只有24集,被刪去了五分之一的體量,這或許是《縣委大院》中各種問題“來得快解決得也快”的原因之一。但主要問題還在于,它沒有打破當局者與圍觀者的“壁壘”。觀眾想看的是縣域治理中問題的原因、處理過程、深層次的解讀,創作者表現得卻是從上到下的干部為了解決問題多么不容易,于是問題被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看似都說了,其實等于沒說。《縣委大院》里問題接連不斷,可謂“按下葫蘆起來瓢”,這種瑣碎無疑增加了拍攝的難度。但在今年的主旋律題材劇里,《警察榮譽》同樣是展現基層民警的工作生活日常,論瑣碎比起《縣委大院》有過之無不及,但觀眾卻津津樂道、不厭其煩,看完一遍還想“二刷”。
現實題材重在“現實”,為了還原現實,很多現實題材劇的主創人員都會到一線進行采風,《縣委大院》當然也不例外。然而縣域治理是一個專業度極高的大課題,如果主創人員是在“一張白紙”的前提下,僅僅通過幾個月的“自上而下”的采風來進行文藝創作顯然還不夠。
《縣委大院》失利也帶給國劇新的思考,以前看一部劇的制作,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把故事情節、拍攝技巧、服化道、表演等“看得見”的東西進行一一評判,而現在的觀眾已經對國產劇“處女座團隊”司空見慣,表面的真實越來越難糾錯,于是把對審美的要求提升到了共鳴、共情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藝術意蘊上了。場景真實、表演真實,無疑是好作品必須具備的品質,但僅僅是做到這些,還不足以成為精品之作。影視行業長江后浪推前浪,正午陽光正面臨著新的挑戰。
新黃河客戶端記者:任曉斐 編輯:孫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