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掏出小刀,給澳大利亞支招,只要買三種武器,就能對付中國

導讀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報道,在美國哈德遜研究所研討會上,美澳兩國學者一致認為。澳大利亞在暫時不能獲得核潛艇之前,應廣泛發展遠程打擊導彈...

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報道,在美國哈德遜研究所研討會上,美澳兩國學者一致認為。澳大利亞在暫時不能獲得核潛艇之前,應廣泛發展遠程打擊導彈、隱身戰略轟炸機及無人潛航器為主的武器裝備,以此用來抵御對他們產生挑戰的中國軍力威脅。

遠程打擊導彈與隱身戰略轟炸機將由美國提供,至于無人潛航器則由澳大利亞負責開發。盡管這一規劃看似“殺傷力十足”,但細究過后就會發現,不僅處處存在漏洞,且收效甚微。

據澳媒廣播公司報道,澳防長理查德.馬勒斯在接受采訪時表態稱,按照目前進展,在美英兩國的全方位支持下,澳海軍在2030年前獲得核潛艇的概率仍為零,具體時間節點將會延宕至2040年左右。報道發出后,法國方面樂見其成,盡管已經拿到了澳大利亞工黨內閣送來的違約款,但這不足以解心頭之恨。

根據原先計劃安排,美英兩國防務商將提供一系列涉及核潛艇的技術需求,從而幫助澳大利亞在短期內擁有建造核潛艇的能力。但經過事先考察與周密評估后,美英兩國認為澳大利亞在研發制造、產業鏈供應、工人素質等方面存在巨大短板。且澳海軍嚴重缺乏運營維護戰略核潛艇的相關經驗,因此該項提議旋即被推翻,轉而以美英兩國向澳大利亞輸出整艇所替代。

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據《歐亞時報》援引美海軍少將,戰略核潛艇項目執行官斯科特.帕諾的話報道稱。負責核潛艇建造的兩家公司,即紐波特紐斯造船及船塢公司與通用動力電船公司的重心,全都集中在建造11艘“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及新一代戰略核潛艇“哥倫比亞”級身上,無暇顧及澳海軍的戰略核潛艇訂單。

美國方面亮出底牌后,英國方面也緊隨其后,盡管BAE系統公司旗下的巴羅因弗內斯造船廠。已經完成最后兩艘“機敏”級戰略核潛艇的建造事項,但還要負責開發英海軍下一代戰略核潛艇“無畏”級,因而同樣分身乏術。

至于緣何澳海軍會篤定在2040年左右獲得核潛艇,原因與美海軍建造12艘“哥倫比亞”戰略核潛艇離不開關系,換句話說,唯有等到通用動力電船公司完成上述訂單后,澳海軍的裝備需求才會被提上議事日程。

無艇可用的澳大利亞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按照美澳學者的說法來看,第一應對措施應該是澳空軍裝備B-21“突襲者”隱身戰略轟炸機。利用該機的低可探測性、高生存力及各種機載制導/非制導彈藥等,從而抵御住解放軍隨時投射過來的“威脅”,甚至于是借助該機介入臺海局勢。

這一想法不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具備很大的操作空間,不過還是有些過于天真。首先是解放軍預警探測體系不僅完備可靠,且日漸趨于完善,諸如此前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YLC-8E型機動UHF反隱身防空警戒雷達、SLC-7型L波段多功能地基防空雷達等,便是最好的證明。

在美國空軍B-2和B-21隱身轟炸機的影響下,中國科研人員早已拉開研發新一代反隱身雷達的序幕,在這種情況下,澳空軍仰仗B-21隱身戰略轟炸機對解放軍形成優勢的想法必然會徹底破產。其次還是與生產交付不無關系,如無任何意外,諾.格公司將為美空軍提供100架B-21隱身戰略轟炸機,用以取代現役所有B-2及B-1B戰略轟炸機等。不難想象,澳空軍會面臨與澳海軍相同的境地,即在完全滿足美海空軍實際需求后,才會輪到他們,堪稱是活脫脫被美國涮兩次。

美國向澳大利亞推銷的遠程打擊導彈,也就是當前被各國奉為法寶的高超聲速導彈,仔細分析美海軍學會新聞網站的通稿,我們不難發現,澳空軍或將有可能獲得由美空軍與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合作開發的吸氣式高超聲速巡航導彈(HAWC)。

美空軍AGM-183A“空射快速響應武器”(ARRW)也有可能,但從解密的內部預算草案來看,美空軍不僅為該彈未下撥任何研發費用,且持拒絕采購態度,同理可推,澳空軍也會一并效仿。

據悉,HAWC項目由雷神與洛.馬公司負責開發,兩者在技術路徑上頗為相似,無一例外都采用了超燃沖壓發動機,且在今年3月與7月間,洛.馬與雷神公司相繼就HAWC原型機展開測試,均以成功而告終。不過礙于超燃沖壓發動機技術難度較大,因此使得這兩次成功測試并不會對HAWC項目整體進展產生任何提速效果。

反過來講,HAWC進度早已與美空軍原先預期相差甚遠。如據美國航空周刊網站2019年年底報道,HAWC將于2022年率先加入美空軍戰斗序列,但時至今日,HAWC僅僅才走到原型機測試取得成功這一步。

由此不難看出,有關高超音速導彈的量產服役、戰斗力生成等事項,不論是美空軍也好,還是DARPA也罷,目前都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至于澳空軍則就更是遙遙無期。

關于無人潛航器,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網站報道稱,澳大利亞可信自主系統中心已與加拿大細胞機器人公司就研發新一代無人潛航器簽訂合同。按照合同規定,兩者將負責開發澳海軍“海狼”級無人潛航器,該型無人潛航器系在細胞機器人Solus-LR無人潛航器基礎上發展而來。全長12米、寬1.7米、任務范圍超過5000公里、動力系統以燃料電池為主,攜帶有兩個2500升有效載荷艙,可遂行情報收集、戰場偵察,水下反潛等多種作戰任務。

加拿大細胞機器人公司宣稱,由于燃料電池的加入,將使得“海狼”級無人潛航器水下航程及有效載荷得到顯著提升,由此會化身成為游戲規則改變者。“海狼”級能否成為規則改變者暫且不論,在這之前,澳海軍還需關注一下解放軍早已列裝的HSU-001型無人潛航器,此外還有今年9月上旬被美國私人衛星,于海南某軍港捕捉到兩款新型無人潛航器等。

換句話說,不論是無人潛航器的開發設計、生產制造、還是水下使用及對抗經驗上,中國海軍與澳海軍相比并無差距可言,因此僅憑一型“海狼”級就想占據技術優勢的話,也只能說是澳海軍過于樂觀。

從明確引進美國核潛艇的那一刻起,標志著澳大利亞政府已經徹底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即在以美國印太戰略為指導框架下。選擇與英國攜手跨入對抗中國的這輛戰車上。從戰略角度而言,這步棋不僅充滿著巨大風險,且將為澳大利亞帶來諸多意想不到的苦果。需要指出的是,美澳學者針對所謂中國軍力威脅提出的“三板斧”,本質上還是跳不出一廂情愿的窠臼中,也就是假設對解放軍建立諸多技術優勢的基礎上而展開的。

目前,在所有軍事領域,中國大發展都日新月異,在隱身戰略轟炸機方面,解放軍應該很快就有最新型號推出。而且有矛就有盾,中國的反隱身技術也是世界頂尖的。至于高超聲速導彈及無人潛航器方面的成績,中國更是能超越美國一步。因此,美澳學者籌劃的“三板斧”,所發揮的作用,恐怕還不如燒火棍。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