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公開點名英國,稱北溪事件與之有關,法國替英出頭,反咬俄一口

導讀據俄新社報道,俄聯邦委員會官員表示,俄方調查后確認,北溪事件有英國參與的痕跡。俄國防部發言人科納申科夫也在通報中也提到,根據俄方目...

據俄新社報道,俄聯邦委員會官員表示,俄方調查后確認,北溪事件有英國參與的痕跡。俄國防部發言人科納申科夫也在通報中也提到,根據俄方目前掌握的信息,英國皇家海軍此前參與策劃和實施對北溪-1號和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的攻擊。

俄方還表示,近日發生在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港的烏軍無人機空襲俄艦艇事件,就與駐扎在烏克蘭的英軍專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俄方計劃就北溪爆炸事件和克里米亞港口遇襲事件,向聯合國安理會提請國際社會的注意。

而對于俄羅斯的指控,倫敦方面是一口否認,英國國防部在推特上發文全盤否認了俄方的說法,法國總理伊麗莎白·博恩也忙為英國出頭,稱法方不相信英國參與了此次蓄意破壞天然氣管道的行動,并反咬一口稱俄方的指控“毫無根據”。

正如一些媒體指出的,北溪管道爆炸事件成了當前俄烏局勢的“羅生門”,俄方稱是西方干的,西方則把帽子甩到俄頭上。

一個多月來,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美國,亦或是參與調查的瑞典和丹麥,都沒有官方機構明確指出具體哪個國家參與了行動,而本次俄方直接指認英國海軍參與了破壞行動,或許也意味著真相可能要浮出水面。

日前,位于丹麥博恩霍爾姆島附近的北溪二號管道發生劇烈爆炸,隨即管道內用于抗壓的天然氣泄漏涌向海面,17個小時后,周邊與北溪二號管道方向平行的北溪一號管道也發生了爆炸和泄露。

事件當天就有超過8萬噸甲烷氣體擴散到海洋和大氣中,隨后泄漏量還在不斷擴大,一直到10月1日和2日,北溪2號、1號管道先后停止泄漏。

10月中旬,瑞典和丹麥組成聯合調查組正式對該事件展開調查,雙方此前提交的報告顯示,襲擊北溪管道的炸藥當量超過500磅TNT,是典型的人為襲擊,這也是目前受該事件影響的各國所達成的唯一共識。

在俄方此次表態之前,事件的最大嫌疑人,一直是美國。各方都相信,美國有著充足的理由襲擊該管線,而且年初戰事爆發前,拜登在一次講話中就曾表示“如果俄羅斯對烏克蘭采取行動,北溪將不復存在”。

德國方面也曾表示早在7月份,就有美國情報機構告知德方北溪管道可能遭到襲擊,這些都是美國清楚了解情況的事實證據。

而從動機上來看,美國也有充分的理由,首先,如果北溪管道被切斷,俄羅斯對德國的天然氣供應將徹底終止,不管俄德雙方意愿如何,這生意就做不成了,這也意味著俄羅斯同歐洲能源貿易中最大的項目的終止。

德國與俄羅斯能源聯系被徹底切斷的同時,將不得不轉向挪威和美國求購天然氣,美國能趁此機會擴大自身天然氣出口。

此外,一旦天然氣消耗量最大的德國從其他國家全面進口并依賴天然氣成為可能,整個歐洲和俄羅斯的能源徹底脫鉤也就有了引導,自然也更利于美國在不牽扯歐盟利益的前提下打壓俄。

而此次根據俄方的指控,英國海軍是“參與了”行動而非“主導了”行動,也就是說主謀可能并非英國,畢竟英國自己也是天然氣進口國,炸了管道讓購氣價格飛升對自己有什么好處。

結合這些事實來看,北溪事件極有可能牽涉了不止一個國家,有多股政治勢力參與其中,瑞典官員在初步調查后就表示,該國目前掌握的調查結果內容“過于敏感,直接關系到瑞典的國家安全”,因此無法與其他歐盟國家分享。

瑞典并不是北溪天然氣項目的關系國,北溪此次泄露事件也不是天災大難,有什么內容能讓之與國家安全掛鉤,只有可能是事件的主導者與瑞方有著政治上的關系性。

如果瑞典現在公布調查結果,指認兇手,將對整個歐洲局勢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甚至可能引發西方和俄羅斯在北海地區的進一步對峙行為。

總之,依照目前的局勢,在襲擊兇手上,盡管俄方給出了自己的結果,但西方不承認,歐洲不承認,那仍然是等于沒有結果,而在事件本身上,美英想要的結果已經得到了。

眼下,俄德能源通道被物理切斷,德國更加不信任俄能源進口,俄則對歐洲愈發失去信心,在這種互信缺失和冬季能源困局的夾縫下,俄歐之間的能源合作,已經越來越看不到未來,同樣看不到未來的,也許還有歐盟的經濟格局。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