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的持續給世界各國都帶來了不小的困擾,然而由于烏克蘭不肯松口與俄方進行談判,到目前為止,沖突都難以看到結束的曙光。
因此作為俄烏沖突幕后推手的美國,多次被呼吁越過烏克蘭直接與俄羅斯談判,以盡快結束沖突,為此印尼駐俄大使塔瓦雷斯還表示有意撮合美俄總統會晤,稱作為2022年的G20輪值主席國,該國將在臨近的峰會上做好安排俄美兩國元首會晤的準備。
在塔瓦雷斯發表這番言論后,俄方表示總統普京將出席G20峰會,但形式未確定,普京更是直言自己沒必要與美總統拜登會晤,因為暫時沒有任何可供談判的基礎,白宮在近期也表示拜登沒有在峰會和普京會晤的打算。
就目前看來,在俄美兩國總統會晤這方面顯然沒有什么好消息,畢竟雙方都沒有類似的打算,這也使得俄烏沖突進行和談的機會渺茫。
不過近日俄羅斯態度軟化,就俄美元首是否會晤一事主動向美國拋出橄欖枝,但提出了一個前提條件。
俄總統發言人佩斯科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當前美國應該與俄羅斯再一次就對俄方的安全保障問題進行討論,美國愿意傾聽俄羅斯對自身安全的關切,即美國愿意回到去年底至今年1月的狀態,這是兩國元首會晤的基礎。
佩斯科夫強調,盡管俄方就安全訴求而向美國和北約提出的協議草案,沒能讓所有人感到滿意,不過俄美雙方在現在這個時候值得“坐下來談談”。
很明顯,眼下俄羅斯已經無意將這次曠日持久的俄烏沖突繼續下去了,因此俄方決定向美國挑明談判的基礎,為沖突的結束提供條件。
至于為何俄羅斯會做出這樣的決定,結合實際情況來分析,主要是有3個方面的原因:世界各國的關切、沖突的持續造成的損害之重,以及出于大局觀的考量,而其中最重要的則是最后一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要知道隨著俄烏沖突的長期僵持,在歐洲爆發的能源危機、通脹危機、糧食危機等開始外溢,世界各國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因此不少國家也向俄羅斯呼吁過盡快和平解決沖突,以緩解危機的擴散。
此前印度總理莫迪就在上合峰會與普京會面時,當面表達了擔憂,而普京也表示理解,并承諾將會盡力結束沖突,不過其也指出,烏方不愿意和談,還試圖用軍事手段解決沖突。
正因如此,在多國提出關切而烏克蘭又不愿意談判的情況下,俄羅斯只能另尋辦法,嘗試與美國這個幕后推手達成和談共識。
至于第二個方面,切合實際地講,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攻擊的目的是“解放頓巴斯地區,防止該地區民眾受到烏克蘭的壓迫”,而現在烏東四地已經舉行了全民公投并按照結果決定入俄,這表明俄羅斯這場行動的目的已經實現。
但是由于烏方對公投這件事感到難以接受,認為自己的領土完整受到了侵犯,所以俄烏沖突并未就此結束,這就導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俄方繼續與烏方的沖突,是“虧”了的。
畢竟公投帶給烏克蘭的刺激太大,使得其為了報復俄羅斯而不惜一切代價,根據俄方的控訴,烏克蘭成功地打擊了克里米亞大橋和扎波羅熱核電站,以及俄黑海船艦,這對俄羅斯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也讓沖突進一步升級。
雖然說俄方有著與烏克蘭以及美西方繼續僵持下去的能力,但這么做同樣會讓自己得不償失,還會使自己大傷元氣,那么俄羅斯自然不愿意僵持下去,所以不如直接找烏克蘭的老大尋求解決辦法。
第三個方面,從大局觀講,俄烏沖突若不能及時結束,后果是極其嚴重的,光目前存在的多種危機就足以對世界造成嚴重的沖擊,更不用說現在俄烏雙方已經出現互相使用導彈打擊的行為,這就更加使得俄烏沖突的走向難以預料了。
而且盡管俄方表示沒必要在烏克蘭使用這種武器,但在其多次指控烏克蘭試圖使用“臟彈”的情況下,誰也不能保證俄烏沖突一定不會升級為“核沖突”。
這種可能性造成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將會對世界和平都造成威脅,出于這樣大局的考慮,身為五常之一的俄羅斯有責任避免這種可能性的發生,因此其也有必要與同樣身為五常之一的美國進行有關的討論,以盡快結束沖突。
不過雖然是俄羅斯拋出了橄欖枝,但這并不足以成為美國逼迫俄羅斯妥協的籌碼,畢竟烏克蘭的領土完整應該得到尊重,俄羅斯對自身的安全關切同樣應該得到尊重,否則沒人能預料將俄羅斯逼到絕路后其會做出什么,所以說,美國有必要也有責任完成俄方的前提條件,并與之就俄烏沖突進行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