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一只又一只的“黑天鵝”陸續降臨,一時間全球動蕩,人人自危。而對印度來說,反倒是喜訊紛至沓來,外界的危機恰恰成為了印度的轉機。
特別是最近幾天,印度的名字再次響徹西方世界,存在感極強,連連不斷的喜事讓印度一飛沖天,頗有一副要開啟“印度元年”的意味。
一、英國迎來首位印度裔首相
在過去一百多年里,沒有人能想到印度人有一天能夠成為英國的首相。蘇納克雖然從小接受西方教育,但骨子里的印度血統是無法改變的,一個“前殖民地”的子孫居然能掌握“前宗主國”的最高權力,這種如同故事般的情節正在現實中上演。
印度總理莫迪第一時間在社交平臺上向蘇納克表示祝賀,還特別提到要將“歷史關系”轉變成“伙伴關系”。翻譯翻譯,英國和印度再也不是“前宗主國和前殖民地”的關系,而是平等主權國家的關系,甚至是印度“反超甚至領導”英國的關系。
是雙向奔赴也好,印度一廂情愿也罷,氛圍到了,英國和印度交惡是不可能的,雖然英國的反移民問題比較敏感,印度也在推行“去英國化”,但至少現在可以以誠相待,不用再勾心斗角了。就像莫迪所說的那樣,蘇納克是英國和印度之間“活的橋梁”。
二、白宮慶祝排燈節,拜登稱哈里斯為“總統”
當今社會的印度精英可不止蘇納克一個人,政治影響力大的還有美國副總統哈里斯、葡萄牙總理科斯塔、圭亞那總統阿里、毛里求斯總理賈格納特、毛里求斯總統魯蓬、蘇里南共和國總統單多吉。
以上都是各國權力頂峰的核心人物,在政府擔任要職的印度裔更是高達200多人,遍布全球15個國,其中超過三分之一都是內閣關鍵成員。
就拿蘇納克的內閣來說,內政大臣帕特爾、商務能源與產業戰略大臣夏爾馬同樣是印度裔,而之前反對印度移民的內政大臣布雷弗曼已經辭職。
除了政界以外,商界的印度裔就更多了,美國的商界巨頭高管幾乎都有印度裔任職,500強公司中有80多家由印度裔管理。而在總人數上,全球有超過3200萬印度后裔,人口超過80%的國家,影響力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總統拜登最近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自己可能“明天就死了”,甚至還在白宮慶祝印度傳統節日排燈節的當天,張口就對副總統哈里斯說“祝偉大的總統生日快樂”。
事實上,考慮到拜登年事已高,如果在任內真出現什么意外,副總統哈里斯就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如果美國真的迎來首位印度裔領導人,再加上英國的蘇納克,四舍五入就等于印度間接“領導”了半個西方世界,說不定莫迪的“印度夢”就能加速成為現實。
三、GDP超過英國,印度定了個“大目標”
從英國獨立75個年頭之后,不僅在GDP上超過了“老東家”,連大英首相都插上了“自己人”,堪稱“反向殖民”的典范,最近剛好還趕上了印度排燈節盛會,印度人民再怎么狂歡都不為過。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印度GDP已經在2021年第四個季度超過了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不僅優勢越來越大,甚至還有趕超德國的趨勢。據印度自己估算,可能2029年,印度就能超越日本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三”。
按照目前印度的經濟增長速度,再加上日本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印度超過日本也并非沒有可能。莫迪此前就豪言要在25年內把印度變成發達國家,但是成為發達國家和成為第三大經濟體的差別還是很大的,一朝一夕間就想實現這一目標并不現實。
因為倘若只看GDP的話,拋開灌水因素,印度上半年的增速達到了8.2%,在主要經濟體中排名第一,而日本只有0.9%,照這么下去,只要四年印度就能把日本頂下來。
不可否認的是,在新的全球秩序中,印度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為印度人口足夠多、國家足夠大,國際上左右逢源,潛力無限。
當然,印度也存在很多現實問題,但至少從明面的表現來看,印度的成績確實是一劑強心針,給了印度人民莫大的自信和自豪。
四、各方爭相拉攏,印度成了“香餑餑”
俄烏沖突以來,印度始終保持著中立立場,地處南亞的印度既是俄羅斯的傳統盟友,又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拼圖,所以兩大勢力都在爭相拉攏印度,這也給了莫迪長袖善舞的外交空間。
結果就是錢也掙了,和俄羅斯的關系更好了,美國還偏偏不敢輕易得罪印度,可以說印度是這次地緣沖突中最大的贏家之一。
在對華態度上,中印邊界沖突也暫時得到了緩解,印度外長蘇杰生近日里也多次表示只有中印合作才能迎來“亞洲世紀”。雖然雙方仍有分歧,但總的來說合作意愿更大,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變革西方舊秩序層面上都有共同利益和訴求。
五、印度對美企下手,一周兩次重罰谷歌
這一連串的喜訊,讓印度頓時有一種“揚眉吐氣”的感覺,以至于在剛過完排燈節的第二天,莫迪政府就率先向美國“開刀”了。
據觀察者網報道,當地時間10月25日,印度反壟斷監管機構就以“妨礙市場競爭”為由,對美國互聯網公司巨頭——谷歌,開出了一張高達90億盧比的罰單,而這已經是本周內,印度第二次重罰谷歌了。
只能說,如今時過境遷,谷歌頻繁在市場競爭過程中人為設置障礙的行為,已經引起了多方的不滿,即便是印度也對其無法容忍。
當然,印度之所以敢如此頻繁的朝谷歌下手而不顧及美國的三方薄面,其實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印度對待美西方國家的態度正在發生轉變,從最終的討好到如今的強勢,印度似乎正在嘗試如何扮演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
目前看來,印度在經濟、政治、文化上都位于不錯的地位,但這些看似光鮮的成績中同時也潛伏著不少危機,經濟增長浮于表面、本國難以留住人才等等。所以說,印度還是別高興得太早,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還是一步一個腳印,抓住歷史機遇踏踏實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