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疫情防控二十條頒布后,社會各界對未來的防疫策略調整充滿期待,特別是第三條明確“將高風險區外溢人員管理措施調整為‘7天居家隔離’”,讓很多人看到了返鄉團聚自由流動的希望,可是在各地層層加碼的慣性和殘酷現實面前,大家的期待卻可能未必如愿。
(洋縣39歲男子隔離期間死亡引發社交平臺熱議)
昨日,一條陜西漢中洋縣39歲的工程師程立輝在集中隔離期間發病死亡,遭家屬質疑“一刀切、層層加碼”違規隔離,且“十余天過去,沒有提供讓家屬信服的調查結果,未給出后續處理意見,家屬仍在痛苦中煎熬”的網文引發眾多關注。
梳理信息發現,程立輝之所以從工作的深圳返鄉,就是為了治療糖尿病,“因為在老家住院看病,醫保報銷比例高一些”。可讓程立輝以及家屬萬萬沒有想到的是,10月30日下午4點半,從深圳經西安中轉抵達洋縣后,甫一下高鐵還未來得及回家看望一雙兒女,就被家鄉“防疫人員違規要求拉去集中隔離”,隔離次日晚上九點左右就因“腎衰竭,不治”。
身體并不健康的程立輝返鄉的目的就是為了治病,且在被加碼要求”必須集中隔離7天“后,主動向家鄉防疫人員告知了自己患有糖尿病,提出“帶的藥品有限,想到定點醫院隔離”愿望,但家鄉人員態度堅決只能入住隔離酒店。
來自深圳低風險永福街道的程立輝在洋縣被強制集中隔離7天,此舉已經明顯違背了今年6月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明確提出的疫情防控“九不準”要求,“不準隨意將限制出行的范圍由中、高風險地區擴大到其他地區;不準對來自低風險地區人員采取強制勸返、隔離等限制措施。”
10月30日晚上七點半入住集中隔離酒店,不到兩個小時后的9點20分左右,程立輝就感到身體不適,向防疫人員提出就醫申請沒有被允許,第二天上午,程立輝父親多方反映“希望把程立輝轉入醫院”治療,直到“下午15時左右”,程立輝才“被120救護車接去洋縣醫院”,大約6個小時后醫院就通知家屬“程立輝經搶救無效而死亡”,連死亡的具體時間都不清楚。
(家屬發布的通話內容顯示程立輝“沒有吃飯”)
身為糖尿病人的程立輝為何在入住隔離點之后發病這么快呢?根據家屬在10月30日晚上9點左右與他的通話顯示,當晚入住之后程立輝沒有吃晚飯,程立輝說“沒人管”,事后家屬質疑“隔離酒店的保障措施缺失或執行不到位”,當地給他們的答復是“30號晚上去酒店,已經過了飯點,31號說是(飯)放在門口的”。
也就是說,自從違規被拉到隔離點入住之后,直到次日下午3點左右被送往醫院,程立輝“在隔離酒店十幾個小時沒有吃過東西”,顯然,這對于糖尿病人來說是致命風險。可以想象的是,放在門口的飯程立輝沒有吃到,除了工作人員服務不到位之外,他的身體是不是已經在前一晚9點半之后出現了問題,沒人知道。
同樣的悲劇我們并不陌生,別說糖尿病人程立輝,此前,身體健康的37歲寧夏銀川大貨車司機郭剛在河南信陽顧崗隔離點隔離幾天后猝然離世后,家屬就曾質疑顧崗隔離點沒有達到“每日三送餐兩敲門”承諾。
家屬稱,郭剛在10月22日同家人視頻通話時突然中斷,之后就再也沒有聯系上,隔離點監控回放發現,23日郭剛還自己出來拿了一次飯,之后再也沒有出過房門,24日中午,家屬接到了郭剛在隔離點去世的通知,郭剛在隔離點房間里到底經歷了什么,有沒有工作人員上門敲門送飯,沒人知道。
面對一再出現的悲劇,我們不僅缺乏必要的深入反思,反而往往僅以個例搪塞蒙混,殊不知,就是在一起起的悲劇個例背后,透露出來的其實是罔顧生命漠視生命權的共性,沒有觸及靈魂的反思和改進,顯然悲劇還會重復出現,頂多就是換個時間換個地點換個悲劇主角而已。
(網友投訴鷹潭違背20條優化措施)
在陜西洋縣程立輝因違規隔離付出生命代價后,卻依然無法警醒江西鷹潭的一刀切加碼隔離。
網友“星星點燈”在社交平臺上反饋稱,其父親在11月12日從四川成都回江西鷹潭老家時,仍然遭遇了“一刀切”、隨意加碼的情況。要知道,其父親所在的成都市成華區猛追灣街道并沒有高中低風險區,而面對質疑,鷹潭信江新區防疫指揮部給出的回復是他們內部有一份“風險區域管控表”,在這份表格里,整個成華區都被劃歸為高風險區域,按照當地的防疫政策其父親要被集中隔離七天。
這名網友表示,“這令我難以接受,這不是與國家政策相違背嗎?我稱要投訴他們,對方留給我的只有一句話:你投訴吧!”
需要注意的是,與陜西洋縣程立輝被違規隔離發生在“優化疫情防控二十條”出臺前不同,網友“星星點燈”父親在鷹潭的遭遇是在“11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公布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條措施”之后,各地積極響應新舉措調優化整防疫策略糾正“層層加碼”,社會各界對20條新措施滿懷期待之際,性質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于11月12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上再次確認,將高風險區外溢人員管理措施調整為“7天居家隔離”,“在居家隔離期間要賦碼管理,本人和共同居住人員嚴格做到不外出。居家健康監測期間要嚴格落實非必要不外出、及時核酸檢測等要求。”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將通過一系列舉措來推動二十條優化措施落地見效)
顯然,鷹潭信江新區依照當地土政策制定的“風險區域管控表”,不僅無法適應國家疫情防控策略的轉變,甚至是在明知違背20條舉措的情況下卻繼續執行不予以糾正,屬于典型的層層加碼。
鷹潭信江新區的一刀切集中隔離非風險區人員,本質上同20條新舉措發布之后,重慶九龍坡孕婦因走不出小區耽擱送醫導致孩子流產悲劇,以及重慶將靜默管理歸咎于“市民自發靜默7天”一樣,都是對20條優化措施的變相抵制,對此,其實優化措施發布之際已經明確,那就是“加大通報、公開曝光力度,對造成嚴重后果的依法依規嚴肅追責”。
當大家都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不久的將來會全面放開”、“是否逐步取消集中隔離”、“動輒封城靜默成為歷史”的時候,先是“重慶市民自發靜默7天”,接著又來了“重慶孕婦就醫遇阻流產”,再到鷹潭信江新區的一刀切集中隔離非風險區人員,這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異,無異于“光速打臉了”二十條新舉措。
我們也期待著“依法依規嚴肅追責”早日發力,讓各地的“層層加碼”、“一刀切”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