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網傳重慶一管控區孕婦被耽誤送醫4小時后流產。該小區一名知情業主告訴青蜂俠,他在微信群里看到這名孕婦說社區電話打不通,物管人員不讓其離開小區。
重慶九龍坡區官宣就此事件開展調查
這不能不讓人們想起發生在今年年初的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西安孕婦流產事件”。
今年初發生的西安孕婦流產事件 網絡圖片
時間回溯到2022年1月1日這一天。
西安一名產婦家屬發帖稱,1月1日,自家小姨肚子疼,打不通120,隨后打110將小姨送往醫院。
晚上8點多到達西安高新醫院,在門口由于核酸檢測結果超48小時,且新的檢測結果還未公布,導致無法入院,在門口等待2小時后,孕婦大出血,8個月的胎兒流產。
1月6日下午,在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西安市衛健委主任向流產孕婦鞠躬道歉。
當時新聞發布會截圖
進入本輪疫情以來
因急救120釀成的悲劇連續上演
說它連續上演
就在于從時間線上考量,相對集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從輿論視角上判別,其影響力相對之大,問題之突出,超乎了人們的想象。
網絡圖片
然而
放到空間來考量
又近乎可以忽略不計
因為倘若不是信息大時代背景之下,未必能引起這么多國人的關注。
好在信息閉塞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自媒體崛起的時代
讓人們看到了
社會的不同的側面
盡管魚龍混雜,消息真真假假,辟謠此起彼伏。
但真相總會水落石出。
信息時代
正在打磨人們的判斷力
也許這就是對人類“基因重組”最好的訓練吧。
新疆正在轉移外地農民工返鄉 網絡圖片
專家說,今冬流感和疫情將呈現疊加之勢。
不問別人,三年來,由于天天戴口罩,一次感冒都沒得。
這樣的場景體驗
對我而言,這非常不正常。
倘若流感襲擊了我,我倒想看看它有多厲害!
不過這些信息,對于我的那個想生孩子的朋友來說,造人計劃恐怕又要再推延了。
言歸正傳。
11月12日,網傳的重慶孕婦流產事件,各方反應不一。
自本輪疫情以來
因“層層加碼”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可用“頻發”來形容。
因為時間相隔如此的近,處于危急之中的人們“呼救”的場景情如此的相似,豈能不讓人議論紛紛。
見過自己給自己做核酸的嗎?網友視頻截圖
從甘肅蘭州一名三歲男童一氧化碳中毒因封控耽誤救治而死亡,到內蒙古呼市一名55歲母親從12層家中墜樓而亡,還是與封控扯上了干系。
蘭州和呼市在事件調查的通報中分別進行了反思。
蘭州的反思是:
對此次事故處置過程中暴露出的救助機制不暢通,應急處置能力不強,工作僵化刻板。
呼市的反思是:
物業管理人員和社區工作人員反應遲緩、應對不力,對突發事件缺乏敏感性,在得知死者有自殺傾向后,沒有第一時間入戶進行現場干預并上報,未能阻止悲劇的發生。
暴露出小區物業服務滯后、社區工作存在短板,也反映出120急救調度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窺一斑而見全豹。
兩市的反思不可謂不深刻
兩個省會城市的反思,能否喚起其他城市舉一反三嗎?
無人知曉…
但有一點確信無疑的:
轟動全國的“西安孕婦流產事件”并未喚起他們的共鳴!
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這怎么不讓人們產生些許的聯想?
蘭州的反思
更側重于高度概括
呼市的反思
除此以外還點到了細節處置不力
社區,物業,120,均被有所提及。
然而細細品來
二者暴露出的問題卻是驚人的相似
大有異曲同工的負面效應!
一意孤行地堅守封控的“土圍子”,這一個個“土圍子”并未構建起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
固若金湯的“土政策”與百姓的日益增長的訴求甚至哀求,形成了強烈的敘事上的反差!
被防控的小區 網絡圖片
被防控的門店 網絡圖片
被防控的居民樓 網絡圖片
“壓實責任”演變成了“層層加碼”
“內防反彈”演變成了“一刀切”
百姓的呼聲
成為了他們“政令暢通”的“絆腳石”。
殊不知
這些變了味了政令正在壓得人們喘不氣來,他們仍然我行我素,而且樂此不疲。
人們深惡痛絕的“層層加碼”,國家三令五申必須糾正的“一刀切”,一旦轉換成某地的政令,就變成了對廣大民眾訴求的置若罔聞,而且還要動用行政力量試圖“屏蔽”百姓的呼聲的“銅墻鐵壁”!
石家莊市長在夜市與市民交流 網絡圖片
正如石家莊市長與市民交流所講的那樣,不能把封控變成了“封死”。
可回到現實生活中來
比“封死”更慘烈的“因封致死”的悲劇依然在上演。
最近,各地鼓勵生孩的政策頻上熱搜。
據悉
四川攀枝花市
在全國率先出臺為生二孩、三孩的攀枝花戶籍家庭發放育兒補貼金政策。
每月每孩發放500元育兒補貼金,直至孩子3歲。自從2021年7月新政以來的一年時間里,攀枝花二孩出生增長了5.58%;三孩出生增長了168.40%。
一家五口快樂瞬間 網絡圖片
聯想到
疫情期間的流產事件
這樣的好消息
卻讓人高興不起來。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
對于一心想生孩子的家庭來說,最不幸的莫過于外部因素造成的流產。
平靜的上海街道 網絡圖片
走常態化疫情防控的路徑
何時能全部放開
國家衛健委已經非常明確:
要“走小步,不停步”,因時因勢優化完善和調整防控舉措。
也就是
目前并沒有具體的時間表。
一墻之隔 網絡圖片
盡管如此
百姓的生活還要繼續
不可否認的是
生孩子還是大部分家庭的剛需。
前面提到的我的那位朋友,這都快四十的人了,疫情開始時就想要孩子,疫情來了說等等吧,等疫情過后再說吧。
這一等,三年過去了!
事到如今
他的造人計劃
在疫情的消磨中已遙遙無期了
劉強東國外保胎照 網絡圖片
對于高凈值家庭而言
生孩子場景似乎有多種選擇
他們可以到世界全安全的地方
實施造人計劃、采取高規格的保胎措施。
為了優生優育
他們的選項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一朝分娩
都要甄選全世界最好的醫院
“疫”料不到的流產事件
以及蘭州三歲男童的死
能否對這代生育勁旅的生育信念產生負面影響,不得而知。
他們原本面對各種生活壓力而日漸淡薄的生育觀,會不會在這場疫情的持久戰中消磨殆盡了呢?
只有讓時間來給出結論了!
鳥兒家庭的自由豐富了我們的想象 網絡圖片
疫情防控
是為了每個生命好好活著
怎么卻成將無辜的生命一步步“逼向”死亡的魔杖了呢?!
生活,生孩,生命,本來不是人們對魚和熊掌的“二選一”選項,如今卻變得無可奈何了!
非“疫”而亡,55歲中年,3歲兒童,胎兒…奪命的妖魔正在加速縮短生命的周期。
捍衛生命的尊嚴,除了法律,就沒有更好的利劍了嗎?
優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條引起社會強烈反響
其中,第十四條明確:
強化重點機構、重點人群保護。摸清老年人、有基礎性疾病患者、孕產婦、血液透析患者等群體底數,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
從此
孕產婦的“綠色通道”能否保證絕對的暢通無阻?
到了給個說法的時候了!
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