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夢天實驗艙于11月1日4時27分同天和核心艙順利完成對接,后續夢天實驗艙完成平面轉位工作后,天宮空間站就將全面完成“T”型基本架構建設。正式完成“T”型架構后,空間站上熱控、信息、供電系統也將能夠以最佳狀態運行。外空為進行各類精尖科學實驗提供了獨有環境,夢天實驗艙搭載流體物理、高溫材料等8大科學實驗柜,所有實驗柜技術均處于全球領先水平,依托這些實驗設施,已有40項相關實驗項目處于安排實施序列,搭載大量實驗設施的夢天實驗艙入列中國空間站,使天宮空間站離全面建成只差“夢天實驗艙平面轉位”這最后一步的同時,也讓中國天宮,成為遨游于太空的硬核“科技夢工廠”。
天和核心艙于2021年4月29日完成發射,再到2022年11月1日空間站主體發射任務均已完成,中國航天在1年半的時間中完成了9次高質量發射,這在中國航天及全球航天的歷史上是罕見的。航天科技作為全球尖端科技的領軍領域,一方面,天宮空間站是中國綜合國力壯大的體現,另一方面,天宮空間站為中國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在進一步助力我國綜合國力的發展和尖端科技領域中央突圍的進程。以夢天實驗艙搭載的高溫材料實驗柜為例,通過該實驗平臺能夠進行金屬、合金、復合材料的各類實驗,外空環境+中國空間站+精尖高溫材料平臺能夠為中國材料科學發展提供三大助力:一、以創新賽道思維解決中國在芯片材料等領域的技術問題;
二,新環境誕生新材料,空間站視角下的材料實驗更易獲得顛覆性材料成果,使中國由材料科學領先者角色轉變為新材料領域開辟者角色;三,可研發應用于如深海、外空等極端環境下的特種材料,為中國各類裝備的裝備強度、裝備抗壓性提供更多可能。
2022年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的第30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是中國制度、中國意志、中國能力的充分見證,中國在這一過程中先后掌握載人往返、在軌組裝、組合體控制等空間站建設所需的關鍵技術,中國天宮的逐步建成是中國工業的厚積薄發,也是中國自主、自強科技路線逐步發展的必然結果。神舟十五號飛船也將在不久后發射,屆時中國航天將首次實現6名宇航員同時在軌駐留,而多人同時在軌駐留,這是實現更大航天攻堅的先決條件。
中國航天的戰略發展是中國全體系工業鏈條集成化工業優勢的集中體現,同時空間站等航天平臺匯集著各領域的尖端工業成果,在為中國科技迭代創設著更多可能。另一方面,中國也始終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天下”胸懷,歡迎全球各國提出與華空間合作申請,當下已有17國、23實體的9大項目入選天宮空間站合作序列。中國也正制定中國航天接口標準、載荷標準、安全標準,以供有意合作的各國進行參考、發射同中國標準相應的航天器以與中國天宮進行對接,中國天宮的發展也在全球航天員中掀起一股漢語熱。中國航天正在自強不息、互利共贏的理念引領下,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