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高光時刻,亞歐非多國領導人密集訪華,拓展“中國機遇”

導讀據參考消息報道,隨著中國以戰略魄力擘畫中國未來發展藍圖、在全球震蕩中越來越具有壓艙石地位,中國外交迎來高光時刻,包括越南、巴基斯坦...

據參考消息報道,隨著中國以戰略魄力擘畫中國未來發展藍圖、在全球震蕩中越來越具有壓艙石地位,中國外交迎來高光時刻,包括越南、巴基斯坦、坦桑尼亞、德國等亞非歐多國領導人密集訪華,拓展“中國機遇”。中越兩國互為鄰國,越南是中國在東盟的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在2021年達到2300億美元以上。

而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此次訪華是其就任巴總理后首次對華進行訪問,中巴兩國作為全天候伙伴,兩國友誼經受住了風云變動,在未來必具有更大的發展前景。

坦桑尼亞為非洲東部沿海國家,中坦兩國基于一帶一路倡議在礦產、農產品、港口及鐵路基建等各領域有著合作發展空間,而將在11月4日訪華的德國總理朔爾茨是最近三年首位對華訪問的歐盟領導人,12家德國主要企業核心人物與朔爾茨同行訪華。過去六年里中國均是德國的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在2021年達到了2450億歐元以上,俄烏沖突引發的歐洲危機中,對華關系對德國經濟的重要性愈加凸顯。

亞非歐各國集體訪華頗為顯示著中國魅力,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工業國,在全球能源危機、金融危機中保持穩健發展態勢,中國一方面貢獻著全球主要的增量市場,一方面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發展機制為全球發展中國家帶去工業化的發展機遇,這兩方面因素使得不論對發達國家的德國還是其他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要素都難能可貴。

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近日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4張圖片,其中指出,中國對外貿易全球第一、應用外商直接投資全球第二、境外直接投資規模全球第三,不久前中國進一步以15條新舉措營造更為友好的外商投資環境。這些實際行動表明,中國在以開放態度同全球共享發展機遇、共創更大的協同發展成果。

中國的穩定發展是全球的機遇,在全球金融、能源、貿易動蕩迭起的當下更是如此,2013年至2021年,中國對全球經濟貢獻率達38.6%,超過傳統發達國家美日英法德意加七國之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浪潮中,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正形成向心力,為與華合作國家帶去極大的經濟穩定性。與華合作的紅利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合作態度,不同于少數西方國家贏者通吃、敗者全輸的零和博弈動作,中國互利共贏的務實態度使雙邊及多邊合作有了更多可能。

二,中國工業,當下的全球政治經濟體系中,工業發展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國力大小,中國全體系工業鏈這一獨一無二的優勢使得各國進行貿易時,從華都能得到理想的貿易結果。性價比高而規模極大的中國商品,是各國克服通脹的關鍵支撐。三,中國金融、科技實力的同步崛起,中國日漸成熟的本幣結算機制和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使得與華合作不易受到外部勢力干擾,這在美霸權以單邊制裁破壞全球化體系的當下是難能可貴的。中國在應對美國對華貿易戰、科技戰、軍事挑釁中的表現,也在大幅強化全球國家對中國的信心。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工業國和最大發展中國家,各國需要中國站出來維系全球體系的穩定,回答好關于全球發展的時代之問,同樣是中國義不容辭的責任。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