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西方七國集團總和

導讀據觀察者網報道,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國”。推文中同時配有一張世界銀行的統計圖,世界銀行的統計...

據觀察者網報道,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國”。推文中同時配有一張世界銀行的統計圖,世界銀行的統計結果表明,2013年到2021年期間,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38.6%,相比之下,七國集團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則為25.7%。

在該項數據上,中國超過了美英加德法日意7國總和。七國集團中經濟實力最強的美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8.6%,這一數據,不到中國的一半。

世界銀行的相關統計數據再次說明了中國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推動力,中國發展同樣在為全球發展帶去巨大的發展機遇。中國經濟發展立足于實體經濟成果,中國發展對全球發展面貌的變革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中國作為全球主要的人口大國,中國大量人口脫貧致富,由此釋放的需求增量分布在全球各地,中國進口市場作為全球最大的增量市場,正為全球各農業國、能源國、科技出口國帶去發展機遇,為全球經濟從新冠頹靡中走出低迷,貢獻了重要的振興力量。

二是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工業國和工業增量國,中國創造的龐大工業產能在促進全球全工業鏈上下游產業的聯動發展,中國在中高端工業鏈每增加一點工業產值,會同步帶動廣大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供應的增加和發達國家關鍵、精尖工業品的增加,中國的發展事實成為全球發達、不發達國家的共同發展動力來源。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2021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長率為6.6%,相比之下的世界平均增長率為2.6%,中國經濟增長同全球增長存在著4個百分點的差值。中國以在全球經濟占比18.5%的經濟體量猶能高出全球平均增量4%,這一差值背后,是中國經濟發展為為全球釋放的龐大發展紅利,中國的發展在形成一股“東風”,對于經濟體量遠不如中國的全球大多數國家來說,如能順應這股東風,將是本國經濟發展迎來飛躍的重大機遇。企業發展存在著迎來蛻變的風口機遇期,國家發展同樣如此,而這股發展之風,起始中國。

衡量國家國力基本指標中,中國谷物、肉類、花生、茶葉等基礎需求品自2012年以來長期位居世界第一,在發電量、粗鋼生產量、水泥、煤等國力基礎評估指標上同樣長期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同時是全球最大的汽車、手機、化肥生產國,中國也并非貧油國家,中國2021年原油產量在全球排名第五,位居美俄沙加四國之后。所有這些數據綜合組成了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中國輸出的工業、商品、機制、技術也正圍繞一帶一路倡議等在全球掀起新一輪工業化浪潮,并很大程度上改寫著全球經濟的面貌。

38.6%:25.7%,中國一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美英加德法日意七國之和的事實說明,和平與發展是全球局勢的應有主流,中國的共贏發展倡議經得住事實的檢驗,也經住了系列國際風云變動的考驗,當下全球經濟普遍蕭條中,中國是主要工業國中唯一的出口順差國,以民生為根本、以共贏為導向,中國的發展道路閃爍著中國智慧,也在開辟全球未來的新可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