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知聲借大模型概念再謀IPO:三年虧11億元,曾被訊飛數據打假

導讀 原標題:云知聲借大模型概念再謀IPO:三年虧11億元,曾被訊飛數據打假出品 | 搜狐科技作者 | 梁昌均繼出門問問之后,又一家進軍大模型...

原標題:云知聲借大模型概念再謀IPO:三年虧11億元,曾被訊飛數據打假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繼出門問問之后,又一家進軍大模型的AI獨角獸謀求上市“輸血”。

近日,云知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云知聲)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主板掛牌上市,中金公司和海通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

這是這家公司第二次謀求IPO。早在2020年,云知聲就意圖沖刺科創板AI語音第一股,但隨后遭到科大訊飛數據打假,云知聲則以“出于戰略發展考慮”為由主動撤回上市申請。

折戟科創板的云知聲隨后開啟了裁員模式,并繼續融資求生。直到去年底ChatGPT引爆大語言模型,云知聲嗅到新機會,迅速推出600億參數大模型,并在今年5月突擊完成新一輪超過7億元的融資。

在持續虧損、現金流緊張,且還持續要為大模型投入的情況下,上市是云知聲必須的選擇。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2年,云知聲凈虧損分別為2.98億元、4.34億元、3.75億元,三年合計虧損超過11億元。

隨著通用人工智能風口的到來,云知聲順勢跳入這場大模型競賽,這是它新的機會,也會是新的挑戰。

獲京東等融資超20億元,三年虧損超11億元

以語音技術起家的云知聲成立于2012年,那時深度學習即將開啟AI的黃金十年。雖然不如商湯、曠視等百億吞金獸,但云知聲也獲得超20億元融資,引入摯信資本、啟明創投、中網投、京東、360、高通近30家外部投資者。今年5月,完成最新一輪7.22億元的D3輪融資,估值超87億元。

招股書顯示,云知聲董事長兼CTO梁家恩、CEO黃偉、副總裁康恒為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云知聲33.93%股份。摯信資本持有12.47%的股份,為第一大外部股東;啟明創投持股9.41%,中網投、京東、高通分別持股6.37%、3.27%、1.79%。

借助外部輸血,云知聲在推進技術研發的同時,也在尋求落地。2013憑借成為羅永浩的錘子手機的語音供應商受到關注后,云知聲還拓展了家電、智能音箱、兒童陪伴機器人等領域。

但隨著阿里、百度等巨頭通過價格戰幾乎壟斷智能音箱市場,其它廠商份額被壓縮,云知聲不得不收縮甚至放棄消費級智能硬件市場,開始向物聯網和醫療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

這凸顯了AI商業化落地的不易。據科創板招股書顯示,云知聲2017年至2019年分別實現營收約0.61億元、1.97億元、2.19億元,最近三年為2.61億元、4.56億元、6.0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58%,但增速總體呈現放緩趨勢。

但正如其他AI公司一樣,云知聲也難逃虧損,最近三年凈虧損分別為2.98億元、4.34億元、3.75億元,扣除股份開支和融資成本后虧損也分別達到2.10億元、1.72億元、1.83億元。

云知聲解釋稱,虧損主要是業務快速增長,并產生大量研發開支,同時預期虧損可能會持續。招股書顯示,云知聲最近三年研發開支分別為1.89億元、1.88億元、2.87億元,分別占對應年度營收的73%、41%及48%。

智慧生活占比超八成,應收賬款高企回款難

轉型后的云知聲,主要為智慧生活和智慧醫療行業提供交互式的AI產品和解決方案,客戶從2020年的459家增加到去年的538家,格力、平安科技、協和醫院、中國人保、深圳地鐵等都是其合作過的客戶。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按收入計,云知聲是中國第四大AI解決方案供應商,在國內智慧生活及智慧醫療行業均排名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云知聲此前在沖刺科創板時還因市占率被質疑。彼時云知聲援引灼識咨詢數據稱其在白電市場市場占有率高達70%,在智慧醫療領域的語音病歷市占率也高達70%。

但隨后被科大訊飛打假,其稱科大訊飛在醫療領域的智能語音應用,無論是深度、廣度還是營收規模均遠超云知聲,且無論從出貨量還是收入來說,云知聲在家電語音應用領域的份額也不到科大訊飛的1/10,認為云知聲市占率高達70%的表述嚴重失實。

此次云知聲在港股招股書援引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則更正了前述說法。按去年收入計,云知聲在智慧生活AI解決方案市場占比8.4%,在國內智慧醫院AI解決方案市場占比僅有6.6%,遠遠落后于前兩名。這也表明,云知聲此前所說70%的市占率確實存在不實。

雖然智慧醫療和智慧生活都排名第三,但云知聲智慧生活的業務規模和增長速度遠高于智慧醫療。以去年以來,智慧生活業務營收達4.87億元,同比增長38%,占比則從2020年的72%持續增長到81%。

反觀智慧醫療業務,去年實現營收1.13億元,同比增長不到10%,占比則持續下降至19%,相較兩年前的近28%減少近9個百分點。

不過,隨著云知聲重心從消費端完全轉到B端,這樁AI生意依然不好做,客戶回款難問題突出。招股書顯示,云知聲最年三年的貿易應收款從1.32億元暴增至5.06億元,占營收比從51%暴增至84%,而貿易應收款項周轉天數也從179天持續增長到254天。

這意味著,云知聲大部分營收是虛的,且回款周期越來越長,導致壞賬風險越發突出,預期信貸虧損率從12.8%達到去年的27.2%,去年應收款減值高達1.38億元。此外,云知聲去年還有1.82億元的應收款賬期超過1年,最終成為壞賬的風險非常高。

在自身還未產生盈利且需要持續燒錢投入的情況下,進而使得云知聲的現金流狀況越發嚴峻,最近三年現金流持續凈流出,去年為-1.66億元。截至去年底,該公司現金及等價物僅有0.74億元,到今年4月隨著應收款部分回收則達到1.93億元。

入局造勢,大模型是救命稻草?

雖然現金流捉襟見肘,但面對ChatGPT引發的大語言模型狂潮,本來就是以智能語音和自然語言理解技術起家的云知聲也順勢加入這場競賽。

在去年11月底,ChatGPT橫空出世后,作為25年的AI老兵,梁家恩意識到這是其從業以來最大的技術突破。經過數月研發,云知聲今年5月發布600億參數的山海大語言模型。

云知聲表示,山海大模型具備語言生成、語義理解、知識問答、邏輯推理、數學計算和代碼生成等能力,并將打造MaaS(模型即應用)解決方案,通過插件擴展、行業增強和定制等方式落地物聯、醫療等垂直行業,年內將比肩ChatGPT,并在醫療、物聯、教育等多個垂直領域能力超越GPT-4,最終實現AGI(通用人工智能)。

在大模型開啟的AGI浪潮下,這是云知聲向資本市場講的新故事,也暴露了其在AI時代的野心。但業內越來越多的共識認為,僅推出大模型并不夠,關鍵是還要推動應用落地,找到能夠發揮其價值的場景,AI此前的落地瓶頸在大模型時代依然還是個難題。

目前,國內掀起百模大戰,無論是大廠還是創業公司都在搶時間、拼落地。云知聲如何做深做透目前的智慧生活和智能醫療場景,并拓展更多不同領域都是不小挑戰,尤其醫療領域往往具備較高的政策和監管壁壘。

同時,大模型的迭代和升級也需要高額投入,這對營收規模較低、現金流緊張的云知聲來說,無疑也是持續的挑戰。Atlas基礎設施、大語言模型、多模態感知及生成等也是云知聲此次港股募資計劃投入的重點,最終能否順利上市顯得至關重要。

通用人工智能無疑是誘人的果實,但這也是條高風險的道路。對于包括云知聲在內的很多公司來說,在看到AGI的曙光之前,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證活下去。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