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推進商業化的B站,與悶聲發財的品牌商家

導讀原標題:持續推進商業化的B站,與悶聲發財的品牌商家據悉,B站于昨日發布了一封內部郵件,公布了兩項措施:不難看出來,原先以二次元衍生品...

原標題:持續推進商業化的B站,與悶聲發財的品牌商家

據悉,B站于昨日發布了一封內部郵件,公布了兩項措施:

不難看出來,原先以二次元衍生品為主要業務的“電商事業部”,已經不足以支撐B站寄予商業化的期待。B站需要一支能整合商業、營銷、直播、主站內容和社區的龐大部門,來為潛力已經浮現的商業化開路。

根據媒體報道,今年618期間,B站電商類廣告收入同比增長超400%。

而前段時間,B站美妝UP主寶劍嫂首次嘗試直播帶貨,就斬獲了2800萬的成績,比較有意思的是,其中GMV最高的單品還是海南旅游的文旅產品。

一直以來,外界對B站商業化多以“入局晚”、“基建弱”作為分析基調,畢竟,B站真正入局電商行業也不過是去年雙11的事。但悄然間,B站的價值似乎已經在逐步釋放了,并且也得到了行業內頭部玩家的認可,并且陸續感受到B站商業化的紅利。

那么,其間都發生了什么?或者說,我們錯過了什么。

嘗到甜頭,但是不說

前段時間,國產吹風機品牌徠芬的創始人葉洪新,突然登上了熱搜。

他在一次采訪中偶然提到,徠芬在B站上投放了1000萬,結果“吐出來1個億,ROI超過10”。這個信息超出了很多業內人的意料,一般而言,營銷的ROI在1.5左右即可保證盈利,超過10的ROI,說是天選之子也不過分。

更別說,這還是剛開始全力推進商業化不久的B站上。

但另一個問題也浮出水面,如果不是葉洪新一段即興采訪釋放了這些信息素,說實話,大部分人恐怕都無法想到,B站有如此高的轉化能力。但這樣強烈的商業荷爾蒙,為何很少出現在行業討論中?

或許這又回歸到了一個經典的論調——社區的問題在于,也許可以跑出頭部,但難以規模化。徠芬也許,只是一個幸運兒?

但一位和B站合作密切的MCN工作人員告訴品玩:“品牌的邏輯是,我的ROI高我先悶聲發財,等哪天ROI下來了,我再出來營銷自己一波,一魚兩吃。”

據其了解,在B站上ROI超過5的產品其實很多。前段時間,他所負責的幾個星火計劃項目,單個視頻帶貨項目——即通過評論區藍鏈直接跳轉品牌店鋪的視頻——ROI最高約為6,而幾個項目平均下來也有3。

“都是賺的,但很離譜,無論是哪個行業的客戶,全都不讓我們做戰報,問就是先不說”。

上述工作人員提到的“星火計劃”,是B站和淘寶聯盟的合作,該計劃通過打通雙方的數據接口,可以詳細追蹤到每一支視頻的GMV、進店成本、新客率等關鍵指標,最終計算出一個整合營銷項目中,每一步動作的ROI。

如某國產手機品牌的一支合作視頻,就為其帶來了35萬的GMV。要知道,這還是在其主推的產品上市已將近3個月,且價格在3000元以上的前提下,可這次合作的ROI依舊達到了5.9。

其中最讓行業驚訝的是,整個項目的新客率超過了67%,“這其實大大超出了品牌的預期,據說已經準備追投了”,接近該項目的一位行業人士表示。

而在直播帶貨方面,除了眾所周知的家裝區UP主Mr迷瞪,去年雙11單場直播帶貨2.6億,今年3、4月份的淡季也賣了3.7個月的成績,以及新近的紅人寶劍嫂之外。很多UP主,也拿到了成果。

UP主方面,170多萬粉絲的腰部UP主@王師傅和小毛毛,近三個月GMV近千萬;另一位UP主大物是也,104萬粉絲,單場直播GMV超過500萬,直播間訂單轉化率46%;而僅有11萬粉絲的@大康測評,也取得過1200萬的成績。

“與用戶人生相伴的商業價值”

可以說,B站的站內交易規模和能力,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有了質變。而造成這種變化的,很可能是因為,B站是現在所有內容平臺中,獨一無二的“老資格”。

很多人常忘記,B站是一家從2009年便誕生的平臺,論資歷屬于是大哥大,加上12個月留存一直保持在80%、65%的建站期間用戶依然活躍的社區粘性,讓B站最終真的陪伴了一代人長大。

十多年前的B站主頁

Mr迷瞪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就依賴于這點,當年的小鬼頭如今走入工作甚至成家立業,對家居家裝的內容和消費需求同時激增。

截至2022年,B站家居興趣人群已達到4000萬,同比增長231%,占平臺月活的12%;而家電人群更是達到了6700萬,占比20%。

有時候,B站真的應當感謝自己在社區策略上,對老用戶的偏顧和妥協。當年為他們放慢的商業化進程,如今以一種當年料想不到的方式彌補了回來。

華安證券的一份調研報告,就從縱向和橫向對比了B站用戶的消費能力:

從20 年1月到22年12月,B站用戶的付費能力表現穩定,每月花費1000-1999元的用戶最多,22年占比達 43.0%;和移動互聯網大盤比,B站每月花費1000元以上的用戶占比更高,每月花費1000元以下的用戶占比,顯著少于大盤。

這與Mr迷瞪在B站做帶貨的直觀感受不謀而合——“入門級產品經常賣的慘不忍睹,反倒是那些高單價的中高端產品要不停補貨源”。

如果說家裝的消費需求已經揭開了釋放的大幕,那么汽車領域,很可能即將開始“覺醒”。經驗上看,B站某一領域的的消費需求井噴,通常都在內容爆發之后的數年內到來。數碼、家居都是如此,且間隔越來越短。

B站上的汽車興趣受眾已經突破了4000萬,據計算,B站汽車頻道累計播放量已近迫近300億大關了。

B站汽車生態的活躍程度可見一斑。

一位汽車MCN從業者告訴品玩,有一家品牌知名度非常高的國產造車新勢力,在B站上幾乎從不投放內容稿件,而是直接投放競價排名的硬廣,“他們內部應該驗證過,已經有用戶可以直接轉化了”。

B站商業化的邏輯 回歸商業本質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艱難平衡新老用戶訴求,被普遍認為是拖慢了B站商業化進程的核心原因。

這種社區特有的平衡,卻成了B站坐享用戶人生紅利的先決條件。而且,先不說如今的主流內容平臺都沒了貼片廣告,現在倒退回去不現實,這種意見其實忽略了B站的立身之本——社區。

社區本就是平衡的產物。B站商業化能否再上一步臺階,最終還是要看平臺平衡各方利益的水平。

平衡滲透并支撐著社區中的一切行為,其中也包括商業和交易行為。就比如寶劍嫂的那場帶貨,如果不是B站一直平衡男女用戶之間的利益,寶劍嫂的帶貨行為很可能就不成立。

在此次寶劍嫂的直播中,超過67%的觀看用戶都是女性。同時,在2800萬的成交金額中更是有超過1700萬是美妝產品。也許,對一個平臺來說,選擇用戶本無可厚非,但如果B站對用戶妄加取舍,可能會失去很多。

因為B站仍然是整個中國互聯網,社區屬性最強的平臺。這也直接導致了,B站的商業化和其他平臺在根本上的不同。

以帶貨業務為例,更像是現實世界中的社區購物中心,社區購物中心和我們熟悉的城市購物中心如萬達、銀泰和萬象城不同,后者本質上做的是客流量生意,服務整個城市甚至多個城市的客戶群。

今天的10萬客流,和明天的10萬人,大概率是完全不同的群體,所以城市購物中心,要做規模效應和營銷,因為就是一錘子買賣;但社區店不一樣,因為社區店只能服務自己周遭3公里的客戶,他們今天來,明天也會來。

電影《愛情神話》中的社區小店

所以口碑對社區店至關重要,比起標準化的、冷漠的城市購物中心,社區店會更看重溫度,服務和售后。

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釋,為什么數碼、家裝這種高客單價的耐消品,只能在B站跑出來。因為哪怕是同樣甚至略貴的價格,B站UP主的服務更值得信任。

在別的平臺上,種草、決策和購買基本上都是在直播間中一鍵完成。但B站做得好的帶貨主播,要么只做視頻帶貨,那些通過直播帶貨的,也會在日常制作相關領域的專業視頻,為用戶進行全面的種草,迷瞪和寶劍嫂就都屬于此類。

這也就是B站的一種獨特現象——“種草靠視頻,交易靠直播”。在一次售賣之前,UP主很可能已經在視頻中叫賣了很多遍,為的是什么?是怕你覺得自己吃虧了。

這本質上,就是一種服務。你在大型購物中心感受不到這種貼己的溫度,但它卻只是社區店的標配。

用戶間口碑的口耳相傳,可以讓流量的價格變得極低。讓一個10萬粉小UP主,有比肩千萬級頭部的營收能力,這就是口碑的力量。

但口碑變差,也可以輕松毀掉用戶的信任。如果一群人是因為你的產品好、服務好而來,那么當他們發現有一天自己被騙了,那么坍塌也只是一瞬間的事。

但這可能就是社區店的美好與價值,餐飲行業在前幾年的大連鎖時代之后,紛紛把目光轉移到了社區店上。因為他們發現,購物中心的餐飲業已經是卷生卷死的紅海了,但大部分人最后,只是想在家里吃上一頓可口的飯。

這種古老卻經典的商業模式,到頭來反而成為了新的增量。

不為別的,社區店是更加健康的業態。大家后來發現,與其把賺來的錢的一半交給收租子的商場,倒不如好好經營自己的私域。

對于品牌方來說,B站這種獨特生態也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機會。在這樣的生態競爭中,決定品牌或者商家們脫穎而出的,并非是品牌和商家的體量,而是回歸到商業的本質上,商品能不能滿足用戶需求,價格是不是有競爭力,服務是不是讓用戶滿意。

而在國內排名比較靠前的互聯網公司中,B站商業化一直相對比較克制,這也同樣意味著,伴隨著B站商業化的逐步推進,勢必會對品牌及商家釋放出一波紅利。

新業態的更新,也必然會帶來品牌和商家的崛起,淘寶孵化了淘品牌,天貓引發了新消費,拼多多帶來了工廠店,未來,誰會成為B站孵化并生長出來的品牌及商家,值得期待。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