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江商學院教授劉勁發文指出,中國的“消費不足”是一個長期現象。這一現象在過去經濟增長快、投資回報情況較好、出口旺盛的時候沒有被足夠重視。但對于現在和未來,這一問題的改善正變得越來越緊迫和重要,以提振經濟和民生。
劉勁認為,民眾的消費欲望一般總是旺盛的。消費不足的重要原因,往往是消費行為受到收入和財富的約束,或者因為一些顧慮壓制了消費欲望,中國這兩種情況都有。“首先,民眾收入上分享到的經濟發展紅利相對較少。其次,受技術進步、全球化、寬松貨幣政策等影響,過去幾十年,全球主要國家幾乎都發生了貧富分化程度加重的情況,也包括中國。”
劉勁認為,中國的消費者還面臨一個較大挑戰:相當大的收入、財富要花銷在住房上。高房價對消費有明顯的擠出效應,對城鎮居民尤其如此。中國的人均消費和人均的可支配收入之比,從2003年的77.6%下降到2022年的66.5%,其中城鎮居民的該比例則下降更顯著,2022年為61.7%,側面體現了這種擠出效應。
劉勁認為,解決這些問題并不容易,但可以從不同層面展開:改善居民部門收入在國民總收入(居民、企業、政府間的分配)中的占比,增加老百姓的收入;通過加大轉移支付、稅收政策調整等手段促進共同富裕;改善高房價對消費的擠出效應;提升社會保障,改革戶籍制度,提升老百姓的消費信心。
“提升國企效率可以是一個很重要的抓手,國企體系效率低,會造成社會和百姓通過金融體系和消費市場對國企進行隱形補貼,對老百姓收入和消費形成負面影響;提升國企效率和利潤,可以支撐財政進行轉移支付和稅收調整;提升國企對財政的貢獻,可以彌補土地收入下滑對地方財政的沖擊。”劉勁說。
最后,劉勁預測,未來消費結構會顯著調整,總體主題是消費升級:一方面,醫療健康、休閑娛樂、金融服務等還有很大增長空間;但服裝、食品等基本消費品則很難跑贏消費基本盤。另一方面,老百姓對每一類消費品的品質要求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