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國家將支持各地建設120個左右省級區域醫療中心。
2022年9月26日,央視新聞援引國家衛健委消息做出了相關報道,該設計是為了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群眾身邊延伸,盡可能減少異地就醫。并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規劃布局,啟動相關項目建設。
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具體如何操作?能否改變現有的醫院格局?
廣東、江蘇、湖北等地的多家醫院,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尚在起步階段”。最終,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下稱“廣東醫附院”)相關負責人、醫生等多位工作人員接受采訪,并就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
廣東醫附院位于粵西地區的湛江市,是廣東省入選建設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的五家醫院之一。以該院為樣本,可以一窺上述規劃的設計邏輯和實施路徑。
省會城市之外的選擇
2020年7月,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的遴選工作在全國拉開序幕。
國家發改委、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的《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遴選建設工作方案》中提到,遴選省會城市之外的具有較強影響力和輻射作用、綜合優勢突出的高水平醫院,建設省級區域醫療中心。
遴選的原則考慮省域醫療資源分布、人口、面積、區位交通以及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和疾病譜、就醫流向等因素,在省域內劃分輻射片區。
2021年6月17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十四五”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中寫明,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建設所需資金由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財政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渠道籌措安排。對每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中央預算投資補助額度最高2億元。
在公布的建設方案中,資金用途沒有明確限制。上述遴選方案指明,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內容包括科學配置醫療設備、加強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和改善基礎設施,比如支持必要的業務用房改擴建,立足實際適度超前提高建設標準等。
這一規劃,也成為了各地方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重點。
2022年11月,《廣東省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十四五”規劃》發布,談到鞏固“頂天立地”醫療衛生大格局,集中優勢資源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同時依托區域高水平醫院,打造省級區域醫療中心。
地方如何遴選?
廣東省衛健委公開給省人大代表的建議答復函透露,2020年12月,相關部門對除廣深外的19家申報醫院的各項指標梳理匯總和量化評估,選擇了五家醫院。
廣東省的五家醫院中,廣東醫附院得分排名第一。其余四家是粵北人民醫院、汕頭市中心醫院、珠海市人民醫院、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
擴建,招人
粵西地區,包括陽江、茂名、湛江三市。廣東醫附院就位于湛江市霞山區人民大道南,在上世紀90年代前后,這里是湛江市最繁華的商貿地段。
在湛江的幾家三甲醫院中,廣東醫附院聲名最盛,醫院最醒目的“紅樓”曾是當時全國條件最好的住院大樓之一。
廣東醫附院占地規模小,住院大樓緊挨著門診大樓。 (南方周末記者 周小鈴/圖)
劉華鋒1993年本科畢業就到了廣東醫附院工作,現已成為粵西地區腎臟病學界領頭人、負責醫院行政工作的副院長。在他印象中,廣東醫附院(總院)在過去二十年間沒有擴建,醫院醫用面積仍保持二十年前的11萬平方米。
南方周末記者在醫院看到那里確實擁擠,門診走道非常狹窄,樓與樓的間距也很小,洗手間的門一打開,就是窗口,只能容納一個人側身行走。
劉華鋒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廣東醫附院長期面臨“規模不足,人才難聚”的問題。規模受限,影響各科室發展,很多亞專科難以開展,這也成為科室人才發展的瓶頸。
“對(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粵西地區醫院而言,政府建設資金的支持尤其重要。”劉華鋒說。
位于湛江坡頭區的廣東醫附院海東院區作為高水平醫院建設重點項目,目前仍在建設中,總建筑面積約42.5萬平方米,總規劃床位數2500床,較原先增加一倍。南方周末記者前往施工現場,門衛告知該項目預計明年年中竣工,具體投入使用時間還不清楚。
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首先要吸納優質人才。
“如果說廣深地區醫院引進高水平人才的成本是五塊錢,那粵西引進同一層次的人才就要花到一百五。”劉華鋒打比方說。
多名在湛江的三甲醫院工作的受訪者表示,廣東醫附院是湛江市醫療從業者學歷最高的綜合性三甲醫院。
入選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后,廣東醫附院內部召開了首個人才工作會議,并出臺了《高層次人才管理辦法》,將人才分為七個層次,外招和內培人才待遇一致,層次越高待遇越豐厚。
該辦法實施一年后,效果明顯。2022年高層次人才流失4名,較2019年——2020年間高峰期流失21名明顯下降。2018年引進高層次人才僅個位數,2022年截至10月底,已引入高層次人才23名。
此外,國家級遴選方案還寫道,支持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推進管理體制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醫院補償機制,同時支持應用新技術,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收益用于人員獎勵。
廣東醫附院相關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透露,目前醫院僅拿到了中央預算投資補貼的資金,具體資金使用計劃尚未出臺。
把患者留在本地
感冒到三甲,大病上省城,碰到疑難重癥,只要有條件,都想找全國最好的醫生,多數普通患者的就醫偏好卻造成了醫療資源的錯配。設置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的目的就在于減少患者異地就醫。
“對當地醫療技術不信任和對醫院服務不滿意,是粵西地區患者外流的主要原因。”劉華鋒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還有部分原因是一些先進醫療技術尚未在粵西開展,或因醫保、物價限制等不能在當地使用,廣深地區卻有很多這些方面的優惠政策。
他舉例,假設當地患者因病情需要截斷一根手指,但粵西地區醫院沒有這項服務的收費標準,那么該患者不得不到有這項服務收費標準的廣深地區醫院進行手術。
將患者留在本地,吸引力之一在于醫院的專科優勢,有其他地方無法提供的診療服務。
當前,乳腺癌已成為女性群體發病率最高的癌癥,被稱為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廣東醫附院乳腺外科主任黃勝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他們全面掌握乳腺癌各種保乳和乳房重建技術后,因為這項技術而選擇廣東醫附院乳腺外科的病人越來越多,乳腺癌手術從以前每年兩百多臺增長到現在每年六百多臺。
黃勝超表示,目前全面掌握各種乳房重建技術并為乳腺癌患者制定適宜手術方式的醫院不多,廣東醫附院為其中之一。他們曾受邀到大灣區三甲醫院進行會診。
據南方日報報道,2021年廣東省三級公立醫院綜合醫院DRG醫療服務效率排名顯示,廣東醫附院排在全省前五。DRG指標體現的是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
“這一數據說明粵西地區大部分難病重病還是留在湛江。”劉華鋒說,特別在上報為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單位后,部分先進醫療技術如心臟電生理技術、心臟瓣膜介入技術和機器人輔助手術等,近年來在省內得以較早開展,需要這部分技術的病人留了下來。
劉華鋒表示,成為省級區域中心建設單位后,地方政府在支持醫院建設方面的力度和工作效率會進一步提高。他期待地方政府在發展新技術以及在新技術的醫保和物價政策方面有更好的支持。
“解決區域內危急、重、難病癥”
“到(廣東醫)附院看病的人太多,還沒地方停車,只能停到附近商場的停車場。”一位曾在湛江多家三甲醫院就醫的女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盡管人多,身邊大多數人包括自己,還是會優先選擇綜合性公立三甲醫院就醫。
1989年起,醫院分級管理制度逐漸將公立醫院分為三級十等。但長期以來,醫療衛生體系不得不面對“有分級無分診”的難題。
優質醫療資源往往集中在超大城市、大城市或省會城市。同時,一個區域內又常常存在多家同等級的醫院,彼此差別不大,難以發揮差異化優勢。
2018年,廣東醫附院被列為廣東省高水平醫院建設“登峰計劃”的首批九家醫院之一,也是粵西地區唯一一家醫院。同為粵西地區公立三甲醫院的茂名市人民醫院在第二批入列,陽江市人民醫院、湛江市中心醫院在第三批入列。
“‘頂天立地’的醫療衛生格局是國家當下醫療衛生體系的建設方向。”劉華鋒介紹,“頂天”指的是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立地”則是縣域醫療共同體的牽頭醫院。
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則是為了補充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大多設置在省會城市、大城市的“短板”。實施方案指出,其主要作用在于聚焦重點病種和專科,引導優質醫療資源向薄弱地區輸出,著力解決疑難危重疾病的診斷治療。
在劉華鋒看來,解決區域“危急、重、難疾病救治”正是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的關鍵。危急患者需要醫院反應速度足夠快,且有能力穩定病人生命體征。
重癥和疑難病患者,對設備條件和醫療技術有更高要求。在這一方面,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需要逐漸縮小與省會城市醫院的差距。如果越來越多的危急、重、疑難病源集中在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先進設備的配備也會得到相應傾斜。
“托管”醫院或科室
作為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像廣東醫附院這樣的醫院還有責任提升整個地區的醫療水平,主要是以“托管”的方式。
劉華鋒形容,“既要發光,還要發熱”。發光指自身實力過硬,發熱則是提升周邊醫療水平。
在入選高水平醫院建設“登峰計劃”后,廣東醫附院便開始與區縣級的醫療機構簽署全面托管協議。2020年5月,廣東醫科大學與地方政府簽署合作協議,陸續托管三家區縣級醫院,包括遂溪縣人民醫院(現為“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遂溪醫院”)。
這意味著托管醫院要負責被托管醫院的經營和管理工作。托管醫院有權任命被托管醫院的管理人員,在雙方保持財務獨立的基礎上享有財產支配權,廣東醫附院的托管周期為30年。
“托管”采用管理團隊和技術團隊派遣入駐的形式。2021年7月26日,廣東醫附院的三名干部接受總院派遣入駐遂溪縣人民醫院,分別擔任黨委書記、院長和總會計師。
擔任黨委書記的林顥在三名派駐干部中年紀最小,接手工作時39歲,此前他已有超過十年的醫院管理經驗,曾先后擔任院辦、學科辦、黨辦等部門負責人。對他來說,到二級醫院擔任一把手是一個提升管理經驗的機會。
由于遂溪醫院“底子較差”,37名廣東醫附院的醫療專家到那里幫扶坐診。南方周末記者在遂溪醫院看到,一樓電子顯示屏上掛出了幫扶專家的出診時間。
遂溪醫院幫扶專家診室前掛著專家介紹的易拉寶。 (南方周末記者 周小鈴/圖)
一名遂溪醫院的醫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起初擔心大醫院托管會分走病源,但后期發現病源不僅留在了院內,甚至有所增加。同時,遂溪醫院修改了制度,設立進修補貼,鼓勵年輕醫生到大醫院進修學習,目前已有28人外出交流。
劉華鋒將這一形式稱為“人才雙向流動”,并表示這一機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總院因“托管”而工作人手不足的問題。
林顥介紹,被托管醫院的建設情況由地方政府和總院雙重考核,重點關注區域醫療技術的提升、人才隊伍的穩定,是否能逐步實現“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鄉”。
遂溪醫院院長鄧烈華在向廣東醫附院總結一周年托管工作報告中寫道,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醫療收入同比增長283.67萬元,增長率0.84%,其中門急診收入同比增長15.15%。
黃勝超介紹,2014年左右,血管甲狀腺乳腺外科已開始與其他醫院的對應科室建立“托管關系”,或派專家直接在其他醫院“共建”科室,培育或提升對應科室的水平。
對托管醫院而言,與被托管醫院合作,既緩解了托管醫院的收治壓力,也有助于提升醫療水平,同時能夠掌握更多的疑難病源。
“有時候我們在鄉縣見到的病例,廣深地區大醫院的醫生都未必看到過。”黃勝超說。
南方周末記者 周小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