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王詩涵
到2025年,貴州規劃實現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產值5000億元,2030年的目標則為1萬億元。
11月21日,貴州省工信廳發布的《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22-2030年)(征求意見稿)》(下稱規劃)中披露了上述目標。
規劃稱,貴州將依托現有企業基礎及資源優勢,重點發展鋰電池,積極布局鈉離子電池,前沿儲備燃料電池等新型電池技術。
貴州計劃在2025年形成動力電池產能120 GWh,正極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600萬噸,負極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80萬噸,隔膜15億平,電解液及其上游原材料45萬噸,電池回收規模40萬噸以及配套的其他輔材等,力爭實現規上工業產值達5000億元以上。
到2030年,貴州規劃全面建成國際化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產基地,并使其成為全省支柱性產業之一,產業規模達萬億級。
根據規劃,貴陽市、銅仁市和黔南州將承擔新能源電池發展的重任。2025年,三地將分別實現1800、1000、1000億元產值,并在2030年實現翻番。
2021年,貴州全省新能源電池及材料領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完成工業產值161.7億元,較2020年增長23.8%。今年1-5月完成工業產值162.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8.3%。
在新能源電池領域,貴陽市已招徠寧德時代(300750.SZ)、比亞迪(002594.SZ)兩大龍頭企業,規劃電池產能規模超過100 GWh。
正極材料方面,貴州當前的三元材料體系包括容百科技(688005.SH)、振華新材(688707.SH)等公司;磷酸鐵鋰材料體系則有安達科技(830809.SZ)、貴州裕能等企業。
貴州擁有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上游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鋰、磷、錳等八種礦產。但規劃中提及,相較于同樣依托礦產資源優勢的四川和江西等省份,貴州的產業鏈尚未成型。
貴州目前僅基本形成鋰電正極材料的全產業鏈條,分別以三元正極材料、磷酸鐵鋰材料為核心,電解液和隔膜環節仍然存在缺失。同時,產業鏈中各企業間的配套關系也不夠緊密,上游材料企業和下游終端企業規模較小,市場競爭力欠缺。
規劃提及,貴州省內上游原材料企業與動力電池企業之間配套率較低,部分企業存在采購和銷售兩頭在外的情況。同時,下游終端缺乏整車企業的帶動,無法帶動全省新能源電池產業鏈的延伸,不能形成產業集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