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魚蝦是人們餐桌上的“常客”,但這些舌尖上的美味也可能“轉身一變”,成為會“吃人”的兇殘“殺手”。不久前,家住南通已經85歲高齡的周老先生就遇上了這個“殺手”,在被海蝦刺傷手之后,他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11月1日,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在醫院接受治療后,目前周老先生已經轉危為安。
△老人在醫院接受救治
被海蝦刺傷手,八旬老人生命垂危
據了解,8月10日,周老先生在家中出現發熱并伴有意識模糊,被家屬發現后立即聯系120送至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急診搶救。
“入院時,心電監護提示患者血壓僅80/45mmHg,查體發現左前臂皮膚紅腫,局部有大小不等的膿皰”,當天值班的急診科崔曉暉主治醫師介紹,“經詢問病史得知,患者1天前中午于菜市場購買海蝦,在處理過程中不慎被海蝦刺傷左手,未做消毒等處理;當天晚上患者告知家屬有些乏力不適;第二天家屬回家看望周老先生時,發現他當時已是高熱、意識模糊、大小便失禁,處在危及生命的邊緣”。
崔醫師結合患者癥狀表現及臨床經驗,綜合判斷患者為膿毒性休克,“難道是在接觸海洋生物過程中,感染了‘創傷弧菌’所致?”創傷弧菌(vibrio vulnificus)也叫海洋弧菌,是一種在江河入海口(如鹽水沼澤、鹽水濕地、河口)或海洋環境中獨立生存的細菌,人們常因生食帶菌海產品和肢體破損創口接觸帶菌海水、海產品等被感染。感染病例多在夏秋兩季,一方面夏秋季水溫較高,適合海洋弧菌的生長和繁殖;另一方面,人們和海洋接觸的機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增加。
當人們被魚蝦咬傷、刺傷后,海鮮上攜帶的創傷弧菌就會趁虛而入,積累到一定數量,就會導致菌血癥(bacteremia)。在免疫細胞的攻擊下,細菌裂解釋放出脂多糖(LPS),LPS會引起免疫細胞釋放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6(IL-6),甚至引起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導致膿毒性休克(septic shock)。
據南通三院急診科主任徐建如介紹,肝病(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長期嗜酒、血色病、慢性病(如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等)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最易感染并致病。
創傷弧菌膿毒癥起病急、進展兇猛,患者往往表現為急性發熱、肢端特征性血性大皰、低血壓休克,部分患者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癥狀,約50%~70%的患者在48小時內死于膿毒性休克及多臟器功能衰竭。2014年夏季,美國佛羅里達海濱爆出“吃人肉”細菌導致多人喪生的消息引起全球極大關注,這種恐怖的細菌正是海洋中的“無聲殺手”創傷弧菌。
△“無聲殺手”創傷弧菌
經過及時治療,周老先生血壓逐步上升,神志也逐漸轉清。第二天,周老先生被收住急診重癥監護病房(EICU)。8月13日,檢驗科出具了血培養報告。果然不出所料,導致周老先生生命垂危的“罪魁禍首”正是之前高度懷疑的創傷弧菌。
△檢驗報告
危險再次不期而至
治療一周后,周老先生病情有了明顯改善。急診科金麗主治醫師介紹,患者感染已得到有效控制,序貫心肺康復治療下其功能進一步改善。然而,就在患者情況日趨好轉,大家都松了一口氣之時,危險卻再次不期而至。
8月29日,周老先生再次出現發熱、咳嗽痰不易咳出、氣促等不適,心電監護提示氧合指標較前有了明顯下降,肺部影像檢查也提示肺部炎癥有所進展,經痰培養結果顯示,炎癥系泛耐藥的“肺炎克雷伯菌(KPN)”感染所致。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非常兇險,病菌不僅會侵犯破壞肺組織,引起肺部炎性病變,導致肺泡萎縮、肺容積減小、纖維組織增生活躍,還可并發肺膿腫、心包炎、腦膜炎等并發癥,病死率很高,且壞死的組織難以徹底恢復,治愈后常遺留纖維增生、化膿病灶和支氣管擴張,造成患者呼吸困難、胸悶等癥狀。
面對棘手的病情變化,醫療團隊立即予以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同時謹慎細致地評估、選擇抗生素方案及繼續序貫心肺康復治療。
在醫護人員精心救治護理下,9月4日,患者拔除氣管插管;20日,轉回普通病房進一步治療;10月11日順利出院。
專家提醒:享用海鮮美味須謹慎
近日,周老先生家人再次專程來到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將一面錦旗贈予辛勤付出的醫護人員。“沒想到為吃個海鮮竟然差點把命送了!”回顧患者救治經歷,其家人仍心有余悸。
△病人家屬送來錦旗
三院急診科主任徐建如特別提醒廣大市民,吃海鮮避免生食,要徹底煮熟;皮膚傷口未愈合時不要接觸海鮮、海水;捕撈、處理海產品時要戴厚塑膠手套,以免被刺傷,若不慎被刺傷,表淺傷口盡量在流水下徹底清洗,把污血盡量擠出,消毒,如出現感染的任何癥狀或體征(如紅斑、壓痛、分泌物、發熱等),切忌拖延,應立即就醫。
通訊員 崔曉暉 晨光 現代快報+記者 嚴君臣
(通訊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