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協議交了6萬元中介服務費,承諾考研不成功全額退款,浙江寧波學員葉先生提升學歷計劃擱淺,追討十多天僅拿回1萬元。
“合同都有明確條款,考研沒有錄取,全額退款。”日前,葉先生向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吐槽,如果維權無果,他將起訴陜西這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簽約申碩輔導服務
首付6萬元拿到畢業證書再掏3萬
“之前報考研究生個人信息透露出去,每年底都會有人給我打電話,問我要不要報考,還說他們有渠道可以調劑錄取。因為我姐姐就在西安,也實地去看過,公司辦公地方也有,公司注冊資金1088萬。”
葉先生想報考上海交大,看到陜西學則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推介宣傳,很快簽約交錢。
“今年2月15號,我和他們公司簽訂了協議,我就把6萬元打到公司賬上。”
葉先生提供了2月16日銀行匯款憑證,稱這份服務協議是由該公司為他提供非全日制研究生申碩輔導服務,雙方約定:如果公司未按協議規定時間協助他自報考院校順利畢業,公司需在7個工作日內退還全部服務費用。
葉先生介紹,公司收取的是中介服務費,“我把這個錢交給他們,他們幫忙聯系院校報名,說可以幫忙調劑專業。”
葉先生說:“合同里約定中介費是9萬元,他們提供錄取、注冊等相關服務,首付6萬,等論文答辯、畢業證書拿到,再付尾款3萬,如果在9月30號之前沒有錄取,首付款6萬元全額退款。”
>>>查不到學籍沒錄取
之前說好的全額退款只退了1萬元
葉先生說:“按照合同約定,到9月30號之前我在學信網上查不到學籍,我就沒有被錄取,他們應該全額退款。9月30號我打電話,他們說過節休息7天,10月8號、9號我再催,到10月10號晚上,給我退了1萬元,說剩余5萬元在2到3個工作日之內給我,但10月14號我又打電話,他們說福建泉州一對也報考研究生的夫婦報警,被刑事立案了,說他們合同詐騙,公司賬戶被凍結了,說錢提不出來。”
葉先生坦陳自己暫時沒有報警的原委,“他們公司自始至終沒說不退我錢,只是說肯定會退的,按合同辦事,我有微信聊天記錄的截屏。”
葉先生與該公司教務負責人的微信溝通記錄證實了他的上述說法。
葉先生表示:“公司還發函說正在跟泉州警方溝通,公司也準備訴訟,讓學員耐心等待。我姐姐今天上午(10月19日)自己開車去找到他們公司,公司也有人辦公,他們沒有跑路,人也在,如果真的跑路,是要刑事立案的,他們電話也能打通。公司沒說不退錢,也沒說什么時間給退這5萬元。”
葉先生透露:“公司也發了說明,說他們公司也是受害者,他們等于把我們的錢給了上家,上家跑路了,他們上家是在深圳注冊的一家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葉先生的溝通記錄顯示,教務主任表示已通過法律訴訟和報警等各種手段督促渠道方盡快退款,款項得一筆一筆退,“其余部分希望耐心等候,給我們3個工作日,公司最近各層領導在開會研究方案,就這幾天一邊調撥資金,一邊會給你后續完整方案。”
>>>擔心找借口不退錢
“有多人上當 估計涉及金額上百萬”
“我在浙江寧波,因為疫情也過不去,這個事情會不會是他們自導自演的?我很著急。”
沒報警并不代表放心,今年40歲的葉先生承認內心非常焦急,又到考研報名時,他擔心公司是打著幌子,找借口不退錢。
葉先生告訴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我在網上百度搜索,他們的說辭都一樣,有多人上當,我估計涉及金額上百萬,我發現他們信息量很大,我覺得里面料很大。我問5萬元什么時候退,他們說正通過西安雁塔警方跟泉州警方溝通,如果能解除刑事立案就可以退款,還說如果真的詐騙,連1萬元都不會退的,他們說的似乎也沒毛病。”
>>>上海交大研究生院
“都沒聽說過,以前從來也沒合作”
“我報考的是上海交大,但我們聯系過了,上海交大說和他們公司沒有合作過。其他學員也求證過,上海交大和他們公司沒有業務往來。”
葉先生不能消除內心疑慮:“他們說通過內部渠道,有熟人,把多出來的招生名額讓出來,我知道‘211’和‘985’大學有單招單考錄取的名額。他們承諾有渠道有關系,可以把單招單考的名額讓給我們。”
10月20日,記者致電上海交大研究生院求證,“我們怎么會和公司聯系?” 工作人員表示不清楚記者提到的公司。記者隨即撥打上海交大材料工程學院負責招研的辦公電話,工作人員答復稱:“都沒聽說過,以前從來也沒(合作)。”
>>>公司售后人員回應
“人家拿錢跑了,給我們甩一屁股爛事”
10月20日,記者撥打陜西學則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之前和葉先生聯系的教務負責人的手機,但其電話已暫停服務。
記者聯系該公司,售后工作人員表示:“賬戶被凍結,公司負責人這兩天也在籌錢,公司會按照分期協議還款。”
具體到葉先生,這位售后人員答復稱:“對于剩余的2.6萬元會在12月31號還,其余2.4萬會在明年2月28號前退。”
據這位售后人員透露,公司現在也和深圳這家公司的負責人聯系不上,“他們把我們坑了,我們現在也報了警,唐延路派出所的民警會出警找這個人。同時,我們公司也請了律師向雁塔法院提起訴訟,報警和起訴是同一時間進行的。”
據售后人員介紹,“深圳這家公司當時委托我們公司給他們做的招生,我們只是出力,人家把錢拿上跑了,給我們甩了一屁股爛事。我們合作的渠道不止他們一家,但是做這個項目是他們給我們推的項目,我們給學員說的都是他們公司給我們承諾的,說白了我們就相當于中介。”
這名售后人員承諾,葉先生的錢肯定能退,“我們老板說了,如果警方出警,能早點把對方這個人找到,公司會第一時間退款。如果人找到沒錢或者沒找到,我們公司會承擔,我們不能說學員那么相信我們,跟我們簽合同,把錢也交給我們了,就不管。”
>>>公司發布情況說明
賬戶被凍結 正籌錢協商退款計劃
該公司10月13日出具的“售后情況公示說明”稱,公司在業務開展中,按照渠道方(深圳某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合同授權和要求收取學員費用后,將學員合作資料以及成本費用轉至渠道方,渠道方委托公司進行招生工作,渠道方進行售后教務工作。合同中規定渠道方向公司以及學員提供授權使用單位名稱、辦學手續、真實有效的資質、辦學許可證、教學計劃、學員報考資料制作,教學培訓輔導、考試報名、證書發放等全程托管教務工作,并且承諾,如果報考項目未能成功,會在3天內全額退還所有費用。
目前公司與學員簽訂的合同陸續到期,但渠道方仍未履行雙方的合同,兌現當初的承諾,線上報名,線上線下輔導,以及專家推免等所有教務工作,渠道方虛構事實,且沒有任何行為履行合同約定。已有部分學員合作到期需要退款,公司要求渠道方完成退款事宜,但渠道方一直借故拖延,也不和公司聯系說明情況,構成隱瞞真相及合同詐騙事實。
公司現已在西安市雁塔區法院進行訴訟,向西安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報警立案,偵查渠道方退還款項并承擔公司相應損失。截至目前,公司已墊資向學員退款500余萬,并鄭重承諾后續會保持正面處理和誠信態度,盡最大能力籌措資金為學員退款。
公司本次合作失敗,向學員表示真切的抱歉。因公司對渠道方的合作判斷失誤,從而被其合同詐騙,導致公司和學員皆蒙受損失,學員浪費了學習時間,公司遭受了員工、場地、運營和渠道成本,數百萬的重大虧損。公司和學員統一立場,共同努力向渠道方追回款項,希望學員耐心等待,給公司一些時間,便于安排籌措資金,后續退款計劃會及時通知學員。
該公司提出解決方案,因近期賬戶被警方暫時凍結,等待調查結果明確后,會依次向學員輪流退款,直至全部結清。短期內,如果警方緝拿未果,只能公司來墊付成本,向學員全額退款。
公司表示,需要起訴的學員,公司一定積極配合,提供所有相關材料,絕不逃避。若能耐心等候的學員,公司定會拿出誠意,雙方協商退款計劃。
>>>學員維權心切
求助媒體記者 已經準備民事訴訟
如今已過去十多天,葉先生急于想要回這5萬元,“我10月18日給他們打電話,他們說警方一直還沒有解除刑事詐騙立案,還在調查,賬戶被凍結,錢反正是提不出來。我說他們是法人獨資公司,有注冊資金,但現在是把公司法人和公司賬戶全部凍結了,給我發了一大串立案號的數字。”
葉先生維權心切,現在公司賬戶被凍結,錢退不出來,如果刑事立案了,5萬元有可能就更難退了。
“他們也沒說不退我錢,只是時間問題,我現在已經走投無路,實在是沒辦法了,只能求助于媒體記者。我現在已經準備民事訴訟,我的訴訟材料都寫好了。”
葉先生提供的網上辦理查詢記錄顯示,案件已轉西安警方處理。“這個事情我已經向國家信訪局反映了,現在案件已經移交到西安市高新區公安分局了,已經在立案調查了。”
>>>法律人士觀點
考研是“考成績,不是靠關系”
學員可起訴培訓機構要求退款
“這是一個教育服務合同糾紛案件。”知名律師譚敏濤接受采訪指出,類似這種“過不了退費”所簽合同本身并無問題。
譚敏濤指出:“雙方簽訂的協議包含了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不通過,全額退款’的約定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應屬有效。雙方應按照約定,在學員沒有考上后,教育培訓機構應當全額退款,而且,退款不應當遲延,如果拖著不給,學員可以起訴培訓機構要求退款,并要求支付資金占用利息。”
對于學員向“學則通”維權,譚敏濤認為并無不妥:“學員是把中介服務費交給了‘學則通’,也和‘學則通’簽訂了協議,那么,即應當由‘學則通’負責退款。至于‘學則通’是否受第三方機構委托,這和學員沒有關系,學員應當向‘學則通’要求全額退款。”
譚敏濤表示:“如果‘學則通’在不構成詐騙罪的情況下,學員要想要回服務費,還只能選擇起訴‘學則通’,否則,‘學則通’雖然答應退款,但遲遲不履行退款義務,學員也只能催促,無法切實保障學員的利益。”
“一些培訓機構的保過班,更多時候噱頭大于實際意義。”譚敏濤對考研者提出忠告,考研是考成績,不是靠關系,也不是花錢就能上。
“一些考生本身期望值太高,而一些培訓機構正是抓住了學員‘花錢就能上’的心態。學員想的是考不上全額退款,但培訓機構想的是學員考不上,遲延退費,本身總有學員能考上。”
本身,教育培訓機構只能助力學員考上理想的大學研究生,但無法決定學員一定就能考上。這也提醒學員,如果選擇考研輔導機構,一定要選擇綜合實力強、品質優良的機構,在和培訓機構簽訂書面教育培訓合同時,尤其是簽字前認真閱讀合同文本,做到心中有數。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李華 編輯 楊德合
(如有爆料,請撥打華商報新聞熱線 029-888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