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碚文化腹地里漫游
龍宇環
我在北碚已有20年,漫步在北碚城,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花一草一樹,這里所有的一切,都具有生命力。比如說嘉陵江邊盧作孚紀念館、西部科學院、金剛碑、北溫泉、縉云寺的設計者,建設者,有怎樣的夢想,都是何人所為?是在怎樣的一種夢想下創造出來的呢?這需要你慢慢地,靜心地去品,去體驗,這樣你才會了解到他們靈魂深處的東西,就會發現他們都是一些喜歡做夢的人。是啊,有夢才會有美好的精神生活,有夢才會有努力的方向,才會覺得自己活得好,活得瀟灑。活得值,活得有血性。這夢啊,真是上蒼賦予人類最寶貴的生命力。
2019年11月北碚作家萬啟福的長篇小說《玩家》閱讀分享會在北碚雅舍書院舉行,來了很多文化人,我是受朋友之約成了他們中的一員,聆聽萬啟福講長篇小說《玩家》創作的那些事兒,這是我第一次走進“雅舍”。
“雅舍”,1939年至1946年期間,著名學者梁實秋就曾在北碚度過7年多時光。奠定梁實秋在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獨特地位的《雅舍小品》也是在縉云山下的雅舍里開篇創作。“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上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凄涼……——梁實秋《雅舍》。
此園雖小,也不繁華,卻在清凈幽處,散發著典雅芳華。那是梁實秋《雅舍小品》之地,寄寓著文人風骨和詩情畫意的別致。
我喜歡散文,尤其是梁實秋的散文,記得在讀初中一年級時,讀過梁實秋的《雅舍小品全集》第一章代序中寫到:“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時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我從一座城市來到另一座城市,開啟了“城市漫步”,當我作為一名新北碚人來到這座陌生的城市,并慢慢地習慣融入這座城市生活時,內心有一種向往,應該了解熟悉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一有空閑我就漫步在北碚的街頭巷尾,徜徉于北碚文化歷史悠悠脈絡,我想那滋味必然充滿了值得期待的優雅和雋永。
懂得一座城市,才會愛上一座城市。“讀懂你生活的城市”是讓人回歸文化和歷史的本位,在游蕩之處,給精神的風景提供一塊落腳之地。行走的步履是靠眼界打開和奠基的。每個去處都值得深入玩味、捕捉和開掘。譬如,到繆崇群居住地方讀一讀他的散文集《夏蟲集》《石屏隨筆》《人間百相》,到顧頡剛、翦伯贊、謝無量、孫伏園、陳子展、吳宓等文化大師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走一走。
我居住在這座城市角落,也隱藏著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隱匿之美,這大概也構成了“城市漫步”的另一種韻味。 在書的引領下,漫游才成了美的漫步。比如讀一讀萬啟福先生的長篇小說《義字五哥》《玩家》《夜貓巖》、閱讀女詩人傅天琳的《綠色的音符》《檸檬黃了》《想孩子和世界之間》《母親》。在南京路、北京路、上海路找一個椅子坐下,打開手機仔細瀏覽一下蔣登科為子衿詩集《烏江集》寫的序,鄭勁松寫的《72年前,她們從嘉陵江邊秘密出發——寫在抗美援朝紀念日》的文章……。這些文學作品和詩歌宛如帶你走進了一幅幅交織起來的美麗畫卷中,那些風物人情和歷史,出沒在文字里,也等于給我的眼睛打開一道門,為我的腳步敞開了更隱秘的行蹤。
漫步北碚城,關鍵是走進她的文化,這樣你才會了解到這座城靈魂深處的東西。周末到處走走,邀約幾個朋友吃豆花飯、燙燙火鍋,與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原住民聊聊天,聽聽他們的故事,在這里才會飽嘗歷史文化晶瑩剔透抑或蒼涼雄渾的美。我躺在這風光秀美山水之間,頭枕在嘉陵江邊一塊石頭上,仰望天空中自由飛翔的小鳥,享受這不須付費冬日的暖陽。
(作者單位:北碚區紀委監委)
編輯:羅雨欣
責編:陳泰湧
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