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丨羅安南:山村戀

導讀山村戀羅安南地處合江、瀘州、江津交界的邊遠小山村,清清的小河,自西向東繞山村而去,那么美麗幽靜……小河邊,幾只小船慢悠悠地在河上移...

山村戀

羅安南

地處合江、瀘州、江津交界的邊遠小山村,清清的小河,自西向東繞山村而去,那么美麗幽靜……小河邊,幾只小船慢悠悠地在河上移動;層層梯田,綠油油的莊稼一片連一片;竹林下,一間間茅草房炊煙裊裊,好一幅田園山水畫!這就是我生活過的小山村。

昨天的山村,好似一張黑白照片,它的反差,深深嵌入我的心里。那熟悉的山路、農舍、曬壩,山村的人和事,常常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50年前,我從永川朱沱下鄉插隊在這個偏遠的山村。這里田多地少,工分價值不錯,每天2角錢左右。下鄉不久,讓我感到不適。那時農村物質貧乏,文化生活缺失。整天和農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復一日地重復著同樣的生活。

在這陌生的地方,同我一起來的另一青年陳炳全,是位性情中人,同我很投緣。他中等身材,個子敦實,性格直爽,我倆很快成為朋友。隊上安排我倆同在一個屋檐下生活。生活雖困難辛苦,我倆也會自尋快樂,鼓勵自己,過好每一天。

這年暮春,一個皓月當空的夜晚。此時,秧苗轉青,李隊長的兒子李二娃和兩個小伙子來我家,邀約我和陳炳全一起去秧田打火把黃鱔,改善生活。

晚上,村里幾乎關門閉戶,除了幾聲犬吠,便是蛙聲一遍。一行人手舉裝滿煤油的竹筒火把,手握電筒,將田間小道照亮。李二娃3個人,手挽褲頭袖子,下田當起了我倆的老師。我倆在田坎上射著電筒,雪亮的電光和火把,把秧田水下看得清清楚楚。李二娃指著指拇大小的泥洞說:“這是黃鱔洞。”他用手指順勢往里通,黃鱔順另一洞口鉆出逃竄。另一小伙用楠竹夾快速夾住,黃鱔在夾子上左右搖擺,一會兒,被丟進了笆簍。一塊田一塊田地搜尋,一個多小時,笆簍裝滿了黃鱔。正當大家興奮時,火把里的油快燃干了,電筒光也暗下來了,于是決定返家。

突然,一條綠油油的大蛇盤在田坎上,揚起頭,舌頭從口中伸出。瞬間嚇得我倒退兩步,大喊“蛇蛇蛇!”李二娃沖向前來,晃動竹夾,抓住“七寸”,將蛇甩到另一塊田里了。他說:“這是菜花蛇!專吃老鼠、青蛙。”

回到了知青屋,在昏暗的油燈下,大家七手八腳,劃黃鱔,拌作料、燒火。我拿出菜油、鹽、海椒、豆瓣醬,燒上一鍋。不一會黃鱔端上了桌,你一夾我一瓢,吃得大家舔口抹嘴。那鮮美的味道,讓我記憶了幾十年!

當時,大家的生活并不寬裕,社員薅秧時捉到的黃鱔泥鰍舍不得吃,送給我倆。我將黃鱔放在灶堂里用柴火燒熟,蘸點鹽巴海辣面。這種火燒黃鱔,別有一番風味!

每當夏收、秋收吃新時,山村的社員總要請我倆去吃豆花吃新米飯。每當過年過節,鄉親們也會請我倆吃粽子,吃糍粑,吃刨豬湯。

我倆居住的房屋旁,有一塊很大的石壩,生產隊的保管室也連著石壩。夏收和秋收時節,集體的糧食都在石壩上曬干、風干、然后收儲在保管室。每到收獲季節,李隊長總安排我去曬場上班,說是關照我。

一天,東方剛發白,我就將曬場打掃干凈。待社員將一挑挑谷子倒在石壩時,我和一幫婦女用竹耙把稻葉撓出,然后用刮耙把谷子攤平。過兩個小時又把谷子收攏成埂子,隔一時辰又去攤平。紅火的太陽,我戴著草帽和婦女們去翻曬。待太陽西斜時,用手搖風簸(風車)去稗殼,再過秤,記賬。挑進保管室,保管姚二用竹席圍成圍包,加蓋灰斗作記號,就算完成了一天曬場的工作。唉!曬谷子真不輕松啊!

秋收季節,石壩曬場忙個不停。一天下午,太陽躲進云層,保管說:“快收谷子,要下偏東雨啦!”突然,烏云滾滾,刮起一陣大風,姚二大喊:“快搶偏東雨啰!”于是,大家七手八腳把快曬干的谷子收攏成幾個大堆,蓋上篾席,再蓋上稻草。我見篾席不夠,跑回家里,把席子拉出來蓋在谷堆上,社員見狀也跑回家拿來席子,剛蓋完,一聲炸雷,瓢潑的大雨傾盆而下,我們躲避不及,都變成了落湯雞!

半小時后,風停雨歇,西邊射出了一道道霞光……石壩上的谷子又攤開了。

改田改土,挖堰塘是農村冬天的重頭戲。這年生產隊安排挑堰塘泥肥,一作肥料,二擴大堰塘,勞動中你追我趕,干勁十足。陳炳全身強力扎好,每挑塘泥在200斤左右,新扁擔也被他擔斷成兩截。在他的帶動下,我也不示弱,光著腳板,不怕寒冷,賣力地在塘底用雙手摳泥腳,不停地給人裝箢篼,不肯落后。第二年開春,生產隊要從小河里抽水灌田插秧。抽水用的鑄鐵水管,我和別的社員都是兩人抬一根,陳炳全卻一人扛一根。200多斤重的水管壓在肩上也不停步,從此,隊里的人送了他“陳大漢”的雅號。這年春節,我倆都被公社評為“先進社員”稱號。

后來,陳炳全當兵離開了生產隊,我也被公社調去當了電影放映員。

再后來,我和陳炳全都回城工作了。但是,我倆仍心念著那難忘的小山村。

去年,我和陳炳全相邀,返回闊別40多年的小山村。當年的李二娃,變成了王山村的老村長,他帶著我倆在村里東走走西看看。山還是那座山,梁也還是那道梁,小河還是那條小河。可是,土墻茅草房不見了,一棟棟山村別墅拔地而起;泥土小路變成了通往家家戶戶的水泥路;石壩變成了村委會的辦公大樓。

一陣山風吹拂,送來了庭院花香。小河邊,建起了農家樂,山村游的城里人在這兒釣魚、打牌、唱歌、跳舞,享受鄉村風情。

幾十年時光飛馳而過。我曾生活過的小山村,變了,變得美麗富饒了,變成城里人休閑度假的小鄉村了。

(作者系江津區作協會員)

版面欣賞

編輯:羅雨欣

責編:陳泰湧

審核:馮飛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