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力量保障重癥救治!極危重心血管患者成功獲救

導讀羊城疫情防控依然嚴峻,醫務人員頂著防疫和保障普通患者就醫的雙重任務,一直奮戰在臨床一線,同時,對于重癥患者救治工作,他們一刻也不松...

羊城疫情防控依然嚴峻,醫務人員頂著防疫和保障普通患者就醫的雙重任務,一直奮戰在臨床一線,同時,對于重癥患者救治工作,他們一刻也不松懈、不停頓、有序開展。

近日,58歲的遲先生從東北來到廣州過冬。讓他沒想到的是,這次來粵的遭遇竟是和死神擦肩而過!由于胸悶加重,遲先生在檢查后發現主動脈瓣重度狹窄,只留下了一條縫隙,病情嚴重,急需手術施救。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姚尖平教授的主導下,心臟外科以及心內科、麻醉科、體外循環科、手術室、重癥醫學科、輸血科、神經科、腎內科和燒傷與創面修復科等十幾個科室的醫護團隊同心協力,共同參與患者的術前、術中及術后救治,為命懸一線的危重患者挽救生命。12月13日,遲先生在住院治療20多天后順利康復出院,踏上了回家的路。

男子胸悶氣促加重

心臟大動脈出口只剩下一條縫

由于有胸悶氣促癥狀,近來明顯加重,遲先生找到了中山一院心內科麥煒頤教授看病。檢查完善之后,麥煒頤教授被檢查結果嚇了一跳——遲先生心臟大動脈的出口只剩下一條縫(主動脈瓣重度狹窄),隨時有猝死風險;心臟里的血嚴重倒流(二尖瓣重度反流);影像下心臟幾乎不跳動,泵血功能極差,左心射血分數只有20%(正常人有60%以上);同時還合并有冠心病。麥煒頤教授追問病史后,發現遲先生此前還曾暈厥過兩次。

麥煒頤教授表示,像遲先生這種情況,必須立即進行外科手術治療,把主動脈瓣換掉,同時處理其他合并的外科問題。若不做手術,患者隨時有猝死風險,但做手術除了難度大,風險還極高,由于患者心臟功能已經失代償,有可能挺不過手術這一關。

麥煒頤教授立即聯系了中山一院心臟外科姚尖平教授團隊的徐穎琦教授進行會診。經過對病情的詳細分析和充分溝通,在心臟外科主任吳鐘凱教授的支持下,姚尖平教授和徐穎琦教授決定放手一搏,給遲先生安排手術。術前,醫生團隊為遲先生進行了內科調整治療,為下一步手術做好準備。

術中肺功能、心功能急轉直下

醫生緊急搶救,化險為夷

手術開始了,在體外循環建立之前,遲先生的血壓一直波動,循環處于危險邊緣。麻醉科陳宇教授精細調控著麻醉藥物和血管藥物,并且用食道超聲實時監控心臟的狀態。“心臟基本不跳,射血分數只有10%;主動脈瓣狹窄非常嚴重,只剩針一樣的出口。”陳宇教授看到食道超聲結果后感嘆道。在陳宇教授的保駕護航下,姚尖平教授順利建立了體外循環,保證了患者的生命安全,隨后灌停并打開了遲先生的心臟。

雖然對病情早有心理準備,但姚尖平教授打開心臟之后,還是被嚇出一身冷汗。在心臟停止跳動下,患者的主動脈瓣已經看不到開口,而且鈣化嚴重,一直延伸到瓣環和心肌。醫生切除了病變的瓣膜之后,幾乎沒有牢靠的地方將人工瓣膜縫上。姚尖平教授決定采用從動脈外到內縫針的辦法,將人工瓣膜置入固定,解決血液出口問題。同時,他對患者的二尖瓣做了修復,解決血液倒流問題。完成這一系列操作后,患者的心臟可以重新跳動了,食道超聲顯示心功能恢復。至此,體外循環機器撤除,一切進展順利,大家都松了一口氣。

姚尖平教授為患者實施手術

然而,就在手術臨近結束之際,危險突如其來!陳宇教授發現患者肺功能急劇惡化,從其氣道中不停吸出大量淡黃色分泌物,緊接著患者的心功能也急轉直下,命懸一線!

姚尖平教授判斷這種情況是患者長期心功能的失代償引起肺部間質水腫,在體外循環的打擊下,水腫進一步加重,反過來又影響心功能導致的。他當機立斷,在征得家屬同意后,立馬聯系了馮康倪和簡宇鵬主治醫師,一起給患者植入了心臟外科最高級的生命支持機器——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和主動脈球囊反搏機(IABP)。由于搶救及時,患者的心肺功能得以繼續維持。手術結束,患者被送回到了心臟外科重癥監護室。

四大機器維持生命

醫生團隊夜以繼日守護患者

雖然遲先生挺過了手術關,但要順利渡過危險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了盡快恢復患者的心肺功能,監護室的楊嵩和李嘉翔醫生每天給患者進行支氣管纖維鏡檢查,盡可能清除里面殘留的分泌物;為減輕心臟負擔,及時清除體內毒素,他們同時給患者進行床旁血液透析治療。此時,遲先生身上一共有四個大機器維持著他的生命: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機、球囊反搏機和透析機。楊嵩、李嘉翔和簡宇鵬醫生夜以繼日守護患者,等待著患者心肺功能的好轉。

心胸外科ICU楊嵩、李嘉翔醫生,心臟外科簡宇鵬醫生在床旁守護患者

姚尖平教授每日跟進患者病情變化,在治療上不停作出優化調整。由于眾多機器對血液破壞嚴重,他多次主動聯系輸血科的任俊教授,任俊教授通過各種努力在血制品上給予了充足保證,為患者的順利康復提供了重要支持。

患者在重癥監護室期間,曾經還出現過左右肢體血壓相差甚遠的情況。醫生團隊一度懷疑患者因為輔助機器的植入導致了主動脈夾層。管床醫生簡宇鵬主動跟進,在床邊檢查并理順了各個管道,最后兩側肢體血壓終于相近,避免了嚴重的并發癥發生。

眼見著患者心肺功能逐漸好轉,什么時候撤除機器,先撤除哪個機器,卻是一個難題。如時機掌握不好,或者次序不對,都有可能讓患者病情再次惡化,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在對患者病情進行了綜合評估之后,姚尖平教授認為,經過重癥監護室幾天的努力和調整,患者心肺功能已大致恢復,再這樣維持現狀,機器帶來的副作用只會越來越大,最后弊大于利。于是他果斷決策,讓簡宇鵬醫生在監護室醫師的配合下,于術后第5天為患者成功撤除體外膜肺氧合機,第6天撤除主動脈球囊反搏機,第8天撤除呼吸機,只剩下了血液透析機器。術后12天,患者終于從重癥監護室轉回了心臟外科普通病房。

多學科專家精準治療

患者心肺、腎臟功能逐漸正常

回到普通病房,主管醫師簡宇鵬每日精心照顧遲先生,及時了解病情變化。然而,遲先生出現了ICU綜合征,他一直認為自己還在哈爾濱,并拒絕任何治療。姚尖平教授邀請神經科姚曉黎教授會診,及時調整了精神類藥物,遲先生才如夢初醒,積極配合治療。

長時間的機器運轉對遲先生的腎臟造成了不小的打擊。轉回普通病房早期,遲先生的腎功能還沒恢復,處于無尿狀態。姚尖平教授邀請腎內科張滌華教授會診,并給遲先生每日制定和調整血液透析方案。最終,遲先生的腎功能在術后20天左右基本恢復了正常,成功撤去了最后一個血液透析機。

因臥床時間太長,遲先生右小腿留下了壓瘡后形成的黑色痂皮,造成下肢局部靜脈回流障礙。燒傷與創面修復科徐盈斌教授不時過來指導該部位的傷口換藥處理,讓患者傷口日漸好轉。

如今,遲先生身上已經沒有了任何機器和管道,復查心肺功能已接近正常,之前的胸悶氣促癥狀也不再發作,他在病房里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遲先生順利康復出院

姚尖平教授表示,遲先生的成功診治為后續類似患者的治療提供了寶貴經驗,也再次展現了醫院在疑難重癥救治和多學科團隊協作方面的雄厚實力。

采寫 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彭福祥 梁嘉韻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