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COP15-2的華南國家植物園: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樣本

導讀12月15日,國家主席將以視頻方式向《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高級別會議開幕式致辭。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受邀參加...

12月15日,國家主席將以視頻方式向《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高級別會議開幕式致辭。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受邀參加此次大會,并將作報告。今年7月,位于廣州的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正式升格為國家植物園,與北京的國家植物園一南一北,遙相呼應,開啟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新篇章。

作為國家植物園,將肩負哪些新職責新使命?未來將以怎樣的面貌與公眾見面?如何發揮優勢作用,彰顯全球植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力量?日前,任海接受南都、N視頻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華南國家植物園不能只代表華南水平,而要代表中國水平,甚至站在世界高度。未來將強化科技創新,結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一個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萬物和諧的國家植物園。

華南國家植物園。新華社發

建設世界一流的國家植物園

今年7月11日,依托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設立的華南國家植物園正式揭牌,這是繼北京之后,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的第二個國家植物園,將有利于廣東省乃至全國對植物資源的保護利用,極大提升植物科學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為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注入強大動力。

據了解,華南植物園致力于全球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植物保育、科學研究和知識傳播,前身為國立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1929年由著名植物學家陳煥鏞院士創建,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植物學研究和保護機構之一。

任海。受訪者供圖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告訴南都記者,目前,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三級就地保護體系的建設和體制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已實現了我國約80%的野生植物物種就地保護。同時在植物園和種質資源庫中,遷地保護的野生植物種類約占65%。“建立以國家植物園為引領的植物遷地保護體系,可與就地保護體系互補,有效實現植物多樣性保護全覆蓋和可持續利用。”

能夠獲批成為國家植物園,源自華南植物園突出的特色和優勢。任海介紹,在綜合實力方面,華南植物園在物種保護上,已經保護了1.7萬多種植物(含種以下分類單元),居于世界前列;在科研水平上,去年發表SCI論文504篇,數量全球第一,高質量論文占比接近60%;在學科建設上,植物學、生態學、農學(園藝)都居全球機構前1%;在植物資源開發利用上,也取得了顯著成果,例如原來只能在海南島種植的橡膠樹,由華南植物園參與解決冷害問題后,推廣到廣州和東莞,為國內橡膠原料供應提供了堅實保障。

從區位來看,華南植物園所在的廣州是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季風常綠闊葉林核心分布區,特有的豐富植物資源為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生態屏障。

在任海看來,建設國家植物園、保護植物多樣性的意義,一方面是為人類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是對保護下來的物種通過可持續開發利用,為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源頭的資源植物。

“華南國家植物園首先是一個科研機構,然后是一個保護機構,所以我們要強化科技創新,同時結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出我們的路,建設一個符合國情且與世界接軌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萬物和諧的國家植物園。”任海表示,這是華南國家植物園建設的核心使命以及未來的主要任務。

將參與全球植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

經過幾代人數十年接力研究與保護,華南植物園已在生物多樣性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是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已知的高等植物有3.7萬余種,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任海介紹,華南植物園為我國植物的調查和編目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為更好地摸清植物家底,早在1956年6月,由侯寬昭、陳煥鏞、吳印禪等16位植物學家歷時6年編寫的《廣州植物志》正式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地方植物志。此后的1959年10月,《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成立,經過45年艱辛編撰,該書于2004年全部完成出版。該書記載了我國301科3408屬31142種植物的科學名稱、形態特征、生態環境、地理分布、經濟用途和物候期等,是中國植物權威全面的“戶口簿”。

在這部巨著中,華南植物園負責了其中三分之一卷冊的編撰工作,其中我國南方主要的植物科屬基本上都由華南植物園牽頭編撰。

調查編目之后,還需要對植物進行監測和評估,以掌握各類植物是否受到生存威脅,以及哪些可以作為資源植物被開發利用。華南植物園正是整個華南地區植物多樣性監測和評估的核心單位,并參與編寫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華南植物園還建立了中國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基礎數據庫,上傳到相關國家平臺,并向社會開放共享,供政府決策參考的同時,也吸引社會各界參與植物的保護利用。

同時,華南植物園還承擔著拯救瀕危植物的重任,讓它們被保護、繁育,并實現野外回歸。據了解,園內專設的珍稀瀕危植物繁育中心共收集了超過630種珍稀瀕危植物,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珍稀瀕危植物種質基因庫之一。在解決了繁殖障礙后,其中36種植物已在野外成功回歸。

令任海印象最深刻的是對報春苣苔的搶救。2002年,任海帶領團隊開始了報春苣苔遷地保護研究。“報春苣苔在野外只長在喀斯特溶洞洞口,其環境二氧化碳濃度比普通大氣中高50-60ppm,相較于其他植物更能適應高濃度二氧化碳的環境。把它研究清楚了,對于研究其他植物面對全球氣候變暖會產生什么反應,怎么去保護,非常有價值。”

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任海團隊通過生物克隆技術培育報春苣苔,成功掌握了報春苣苔快速繁殖及野外回歸的關鍵技術。2007年,這一瀕危物種成功實現野外回歸。2021年,報春苣苔由國家一級保護調整為國家二級保護。

在未來建設目標中,華南國家植物園將參與全球、主持中國植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實現植物保育2萬種以上目標,躋身世界前列,其中經濟植物6000種,華南珍稀瀕危物種95%種類得到有效遷地保育。

計劃重點開發兩種高經濟價值植物

植物研究和保護不能束之高閣,讓植物在受到保護的前提下被更好地開發利用,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才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好實踐。

“過去,華南植物園結合研究,把植物保護下來進行再利用,形成一個鏈條,讓研究、保護、利用不脫節。”任海向南都記者介紹,華南植物園多年來致力于探索發掘植物的多元價值,并培育適宜物種向市場推廣。

例如,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金花茶,此前在野外有個品種叫龍州金花茶,僅分布在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邊緣,野外僅剩76株。據了解,金花茶的花大,金黃色,金瓣玉蕊,臘質晶瑩,似有半透明之感,點綴于光亮的綠葉間,高貴雅致。金花茶是山茶花家族唯一具有金黃色花瓣的種類,被尊稱為“茶族皇后”,是培育茶花優良品種的種質基因。

任海指導碩士生許展慧,與桂林植物園的韋霄研究員合作,系統研究龍州金花茶的分布、生境特征、種群結構、致瀕危因子和綜合保護策略。他們通過嫁接、扦插等方式擴大種群,培育了一大批龍州金花茶苗木,并分給當地農民種植。

龍州金花茶可用于觀賞,助力發展當地旅游產業;葉片打成漿后煮粥,具有保健功效;花朵可以做成花茶售賣。“這種思路既實現了龍州金花茶的就地保護,也通過開發利用幫助生態環境極脆弱的喀斯特地區農民發家致富。”任海說。

接下來,華南國家植物園計劃重點開發兩種具有高經濟價值的植物。任海透露,其中一種是鮮食枸杞。“嚴格來說,20世紀人類只開發了兩種新的功能水果——藍莓和獼猴桃。我們希望培育作為水果的枸杞,豐富市場水果品類。”

枸杞個頭小,通常都是曬干食用。任海介紹,王瑛教授團隊培育了一種鮮食枸杞,果實有拇指大小,掉地上也不容易破損。接下來通過進一步培育解決鮮食枸杞的保鮮和成本問題后,計劃廣泛推向市場。

兜蘭。

另一種是兜蘭。目前市場上的蘭花中,蝴蝶蘭、卡特蘭等較為常見。而兜蘭在外形上極具特色,由于其唇瓣呈口袋形狀而得名,因著獨特的造型、絢麗的色彩、持久的觀賞花期而具有極高觀賞價值。多年以來,華南植物園收齊國產兜蘭屬植物27種和國外大部分原生種,總數達到79種(占全球72%),建立了兜蘭種質資源圃,成為世界上收集兜蘭種質資源種類最多的單位之一。目前,曾宋君研究員團隊正在培育更具觀賞價值、花期更長的兜蘭品種,并探索商業化生產的模式。

不僅是經濟價值,植物在文化、生態等領域也非常重要。中國傳統詩詞中就經常提及菊花、牡丹、柳、紅葉等植物。“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植物寄托著中國文人的情感,與人們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關。任海表示,開發利用植物的多元價值大有可為。

打造服務全社會的智慧植物園

“過去我們做研究都是自成體系,跟社會接軌少,未來我們希望打造智慧植物園,把我們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起來。”任海告訴南都記者,華南國家植物園將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研發智慧植物園,通過整合植物標本庫、活體植物庫、植物研究知識庫以及植物分類學研究人才庫,打造“植物銀行”,讓社會各界能從網上參觀并利用有關資源。

把數據庫搭建好后,將打造三個幫手——智慧植物導游、智慧園丁和智慧植物鑒定專家。在任海的設想中,智慧植物導游可以“察言觀色”,在游客游玩植物園時,隨時進行講解,并且可以根據個人喜好介紹游客感興趣的內容。而智慧植物導游的載體可能是手機,也可能是電子小狗或者無人機。

智慧園丁是通過探頭、傳感器等監測植物生長環境的各項數據,并通過科學分析提供植物養護的具體建議,比如澆多少水、施多少肥、該用什么藥治病蟲害等。

智慧植物鑒定專家則要“走”出植物園,服務全社會。任海介紹,智慧植物鑒定專家集植物分類學家和植物養護專家于一身,普通市民可以通過它推薦其所在地區適合養植的物種,并提供全過程的養護指導。

“當然,這些還只是設想,不過我們希望一步一步推進,這也是面向公眾做科普非常好的途徑。”任海表示,植物保護和利用,不能只靠研究,還需要全社會參與。去年,華南植物園游客量達165萬人次,是公眾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場所;未來,將推動從公眾科普向公眾理解科學、公眾參與科學轉變,讓華南國家植物園蘊含“科學的內涵、藝術的外貌、文化的底蘊”,助力探索“大城名園”的廣州超大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模式。

過去,華南植物園高度注重國際化,已經跟全球近80個國家和地區標本館建立了標本交換關系,并且與全球多個植物園進行種質交換,國際植物園協會秘書處和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中國辦公室均設在這里。

接下來,背靠粵港澳大灣區,面向全世界的華南國家植物園,將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將促進與國際的人才交流,并創造條件引進國際優秀人才,培養一支符合我國國情的國際化人才隊伍。同時面向全球發起一些重要植物物種的保護計劃。

此外,華南國家植物園還將參與編制全球植物保護戰略(2021-2030),牽頭建立“一帶一路”植物園聯盟,在國際植物園圈內發揮重要作用,為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4個國際公約提供科技支撐。

“我們不能只代表華南水平,而要代表中國水平,甚至站在世界高度。”任海說。

出品:南都即時

采寫:南都記者 陳燕 楊天智

攝影:實習生 楊文清 南都記者 陳燕 楊天智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