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大廳的分診臺前,排隊的患者沒有斷過。新京報記者 喬遲 攝
“當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從防控感染轉到了醫療救治。”2022年12月1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基層醫療服務保障有關情況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12月7日,國務院防疫優化措施“新十條”落地,8日,明確所有的醫療機構不能拒診核酸陽性患者。
隨之而來的,是一線醫護的壓力驟增。11日,北京全市發熱門診就診人數達2.2萬人,是一周前的16倍。
一方面,大批非必要人群涌入醫院,擠壓了危重患者的就醫通道,增加了醫務人員感染風險;另一方面,不少醫務人員因感染新冠被迫離崗,導致很多大醫院“人手緊張”,不止是發熱門診,常規診療也承受巨大壓力,醫患對接呈現了“結構性錯位”。
在藥物供應方面,目前,北京市藥監局等部門已經成立了市醫藥物資應急保障專班,以保障醫藥物資用品供應。
目前,北京市增設門診和倡導就近診療的措施已經初現成效。多位公共衛生人士呼吁,市民應當根據自身病情的輕重緩急,盡可能“分級就醫”,讓出“生命通道”給最需要的人。
“壓力主要在發熱門診、急診”
首先感受到壓力的,是醫院的發熱門診和急診室。
70歲的羅穎東用厚厚的羽絨服將自己裹起來,頭上戴著一頂紫色的棉帽,她的兒子高燒39攝氏度,已經持續十幾個小時了,吃了藥也沒退下來。她和老伴兩人輪流排隊,兒子倚著一旁的欄桿休息。
這是12月9日的晚上,朝陽醫院發熱門診前,求診的人們排起了長隊。這一天,室外溫度降到零下4℃。
在日前的社交媒體上,朝陽醫院發熱門診排長隊的消息,一度成為“熱門話題”。
位于北京西城區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室同樣面臨壓力。
周耀的外婆是10日確認新冠陽性的,前后發燒接近一周了。“除了發燒,外婆心率也不太穩,現在有痰卡在嗓子里出不來,而且因為幾天沒進食,整個人很虛弱。”
12月14日,周耀帶著99歲的外婆前來就診,但“急診的床位全滿了”。最終,在醫生的幫助下,外婆在急診大廳的折疊床上接受了輸液。
周耀的外婆99歲了,她在發燒兩天后,被送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大廳治療。新京報記者 喬遲 攝
12月15日下午,新京報記者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大廳看到,過道等位置被十余張臨時床位占滿,床位上躺著的患者以老年人為主,每位患者大多有一兩名陪護人員,整個大廳里顯得格外擁擠。
從大廳到導診臺、掛號窗口、采血窗口等診室的周邊和通道,也排滿了等待的患者及家屬。穿著藍色隔離衣的醫護人員快步急行在大廳和分診室之間,他們不時在大廳里大喊患者名字,囑咐他們下一步要做的檢查。
周耀說,從10日開始,他就連著幾天打120,希望外婆能入院得到治療,120人工回復說,熱線排隊3000多人,需要等一個多小時,但10日那天他并沒有等來救護車。
此時的北京急救中心,也在滿負荷運轉中。12月11日,北京急救中心主任醫師陳志告訴記者,“‘放開’之前,120日均接線五千到一萬之間,‘放開’之后日均接線三萬多,但急救車輛沒有增加,確實很難滿足每一位致電人士的需要。”
“對12月9日的120急救電話呼入分析顯示,咨詢和重復撥打電話的約占八成,要車電話約占兩成,要車電話中涉疫人員非急危重癥轉運需求持續升高。”12月12日,北京市衛健委副主任李昂呼吁,市民咨詢就醫、非急危重癥等情況不撥打120,為急危重癥患者讓出“生命熱線”。
遠在京郊的社區醫院,人流壓力也不比城區的三甲醫院少。12月13日早上六點半,平谷區某社區醫院醫生李蘇就已經在醫院的發熱哨點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一窗之隔,等候的人群已經排起了隊。
通過兩架話筒,李蘇和患者隔著玻璃窗看診,不少患者正在發燒,一部分人已經測出抗原陽性。遇到陽性的,李蘇就會提醒其他患者注意保持距離。“來看病的多是中青年,一小部分是老年人。12月7日‘新十條’落地以前,患者每天最多70人,之后每天大約200多人。”
12月16日,北京佑安醫院呼吸與感染疾病科主任醫師李侗曾在公開場合談及,“目前醫療機構的壓力主要在發熱門診、急診。”
應對措施正在進行時。據了解,為緩解醫院發熱門診就診壓力,繼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建立發熱門診之后,北京多區啟用了便民發熱門診。這些便民發熱門診,臨時設置在體育館、文化宮,可為無基礎疾病的單純發熱患者提供對癥藥物的開藥服務。
12月15日,在北京朝陽體育館臨時設置的北京朝陽醫院第二發熱門診正式開診,當天就有很多周邊居民來就診開藥。
2022年12月15日,朝陽體育館發熱門診,這里的就診流程跟在醫院相同,掛號成功后,便可以排隊問診、拿藥。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舉全院之力”保障急救科室
12月10日,北京市衛健委要求全市34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要建立發熱診區,12日要求全市二級以上醫院和有條件的基層醫療機構均要開設發熱門診或診室,增派人員力量。
實際上,早在“放開”之前,很多醫院就進入了“備戰”狀態,“放開”之后包括新冠定點醫院在內的各級醫療機構,更是“舉全院之力”保障發熱門診、急診等急救科室的高效運轉。
自10月末開始,李蘇所在的社區醫院,就要求24小時在崗,目前是白班8小時全員在崗,夜班16個小時設值班人員。
12月初,“陽與非陽”人群的涌入,增加了區分風險和消殺的成本,最重要的是,“人手實在不夠”。李蘇團隊一共六人,她是組長,目前團隊中一名年輕醫生已經發燒離崗,剩余五人中,兩人負責在發熱哨點接診,兩人負責在內科診室接診,一人靈活機動。
13日那天,李蘇差不多到晚上七點半才下班,除了中午一小時的吃飯時間,剩下的時間都在工作,為了減少上廁所頻次,幾乎沒怎么喝水,再加上不斷跟患者對話,到晚上回家時,“嗓子已經冒煙了”。
2022年???12月14日,北京市普仁醫院急診大廳的留觀床位已經全部使用,藥房前的病人坐在輪椅上掛吊瓶。新京報記者 侯慶香 攝
西城區某三甲醫院的發熱門診也同樣在高壓運轉中。
30歲的外科醫生陸濤是西城區某三甲醫院的一名外科醫生。12月9日,根據醫院安排,陸濤開始到發熱門診支援,和他同一批調配來的有20多名醫生,分別來自不同的科室。發熱門診每兩天輪班一次,每次6小時。每個班次每個崗位有兩人值守,以防有人“中招”無人在崗。
發熱門診是與患者面對面溝通的,患者因為不再檢測核酸和抗原,無法區分是否因為感染新冠發燒。在自我防護方面,陸濤怕悶不愿意長時間穿白色防護服,但對上呼吸道保護卻很到位,帽子、口罩、面罩、手套,一應到位,穿脫都格外注意。
陸濤來發熱門診的這幾日,每天的患者人數在200到250人之間,原先配備的醫生由于感染新冠不斷地離崗,發熱門診的工作壓力也在不斷增加,12日那天值班時,他6小時看診了近50名患者。
“我們是舉全院之力在保障發熱門診的運轉。”童蕾是北京某專科醫院的感染科主任醫師,她所在的醫院此前被列為新冠定點醫院,目前主要接收新冠危重癥患者。
童蕾介紹,目前該院各個科室都在抽調人手支持發熱門診,以保障發熱門診保持6小時一個班次的常規運轉。“現在到我們醫院的大部分是新冠累加其他基礎病的患者,人數是放開前的四五倍。”
受訪的三甲醫院主任醫師均認為,由于公眾的大量感染和恐慌心理,大批新冠輕癥、無癥狀患者以及無法順利買到備用藥的人群涌入醫療機構,擠壓了危重患者和非新冠患者的就醫通道,增加了醫務人員感染風險,壓力層層傳導,影響了醫療機構的常規運轉。
2022年12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內科診室門口,幾十個患者在門口等待就醫。新京報記者 喬遲 攝
醫護承壓時
醫護人員的感染,以及支援定點醫院和方艙醫院等,讓部分醫院出現人手緊缺。
“防疫政策調整后,醫療系統受到沖擊較大,很多醫院的醫生護士,包括財務、藥房、后勤、保潔、行政等都發生了嚴重的群體感染。” 李侗曾說。
北京某三甲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盧靜說,除了抽調人手,人員也因為感染新冠不能到崗,導致正常科室運轉的困難,為了保障科室的動態平衡,“放開后很少再收新的病人”。
童蕾也透露,其所在的專科醫院因為大量人手支援發熱門診,或者感染新冠,導致醫院的很多其他科室無法正常開展工作。郭青是北京昌平區一家三級綜合醫院的外科醫生,其所在科室主治醫師以上職級的總共8位,但最近一段時間,“一個大夫去了地壇醫院,一個大夫去了方艙,一個大夫去了發熱門診”,剩下5名醫生和2名碩士研究生維持著診室的正常運轉。
12月9日是郭青的門診日。稍早些時,他出現了頭疼的癥狀,后來頭疼稍有緩解后,他又堅持出診了。下午回到家后,郭青就檢出了自己抗原陽性。
手術室也未能“幸免”。從12月9日至今,北京西城區一家三甲醫院的麻醉科醫生高冉發現,身邊的同事幾乎全部感染了新冠,“發燒后可以回家休息,同事們都知道眼下缺人,不管陽不陽,只要燒退了就會返崗”。
ICU的壓力通常比常規科室更大。沈寧是朝陽區某三級醫院ICU的護士,12月8日之前,科室里發燒的同事還不超過兩個,之后的一周內,20多個護士,目前只剩三個沒發熱。
因為感染者的增加,科室的在崗人數每天都在變。
12月12日是沈寧連續上班的第四天。“平時下夜班能休兩天,最近下夜班第二天接著上,人手不夠。” 當天下班回休息室,沈寧感覺自己渾身酸疼。“我都以為自己要陽了,結果睡醒一覺起來啥事沒有,酸疼就是累得。”
此外,也有一些“意外”情況的發生。
張慧是北京郊區某三級醫院血液透析科室護士長,作為重癥科室之一的血液透析科,此前的日常工作幾乎沒受疫情影響。
張慧所在醫院的血液透析科,是全區最大的透析科,有93張床位,93臺機器,常規情況下,張慧手下的26名護士一天三班倒,日均能夠接診急性和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170名到200名。
每周一是患者做透析的高峰日,也是張慧和同事一周中工作最忙的一天,往常這天的工作,需要27名護士從早上七點干到晚上十點才能完成。
2022年12月17日,北京市某三級醫院透析科室內,護士正在為患者做血液透析。受訪者供圖
12月12日也是一個周一,張慧發現能夠到崗的護士只有9人。最早的陽性病例出現在12月9日,隨后陸續有20位護士先后發燒,感染新冠。
在透析科,倒下的護士很難找到替補。操作血液透析有一定風險,專業性強,培養一名透析護士至少需要為期六個月的一對一帶教。透析過程中,患者的血液會在機器中進行體外循環,一旦有任何意外或不適都可能面臨生命危險。這就要求護士在長達四小時的單次操作中,絲毫不能分神,要守在患者身旁,隨時觀察病人身體狀況,防止發生意外。
往常,透析分為三班,每位護士每班負責5位患者。但在僅剩9位護士的情況下,之前的工作方式已經不適用。張慧要求所有護士都要去負責每個班次的所有病人。“最終由9名護士在一天內完成了200名患者的透析,9名護士中,6人抗原呈陽性,這是我永生難忘的一天。”
12日那天,高度緊張的張慧模糊地感覺到自己身體不時的有些難受,但因為一直忙于工作沒有時間關注自己。晚上十點,送走最后一名患者后,張慧做了抗原檢測,結果顯示陽性。
多舉措應對,提倡“分級診療”
“大夫,你這里能幫忙開一點連花清瘟嗎?”郭青說,12月9日出診那天,幾乎每個病人都問這么一句,而他是診療乳腺疾病的西醫大夫,不能開中藥處方。出診結束后他路過候診大廳還發現“至少有幾百人轉著圈排隊,等著拿藥”。 郭青后來了解到,當天很多醫生都被問到能否開連花清瘟。
醫院的患者大量增加,跟不少市民試圖通過藥方獲得藥物。
盧靜透露,“很多人在外面買不到藥就來醫院開藥,還有人因為可以刷醫保卡”。
不過,在盧靜看來,“治療發燒、咳嗽癥狀藥品的療效差不多,沒必要非要等某種藥,與其在外面排隊挨凍冒著感染的風險,不如在家吃好喝好休息好,更能增強免疫力”。
北京衛生部門正在加速調配藥品等物資的投放。12日,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王厚廷表示,12日當天已向市場一次性投放2500萬新冠抗原檢測試劑;13日,又有350萬盒抗疫藥品投放北京數千家醫院、藥店。
目前,北京市藥監局等部門已經成立了市醫藥物資應急保障專班,以保障醫藥物資用品供應。
12月17日,北京市醫保局宣布,為保障市民治療新冠的用藥需求,自18日起的未來3個月,將“復方氨酚烷胺膠囊”等6個藥品臨時納入醫療保險、工傷保險藥品報銷范圍,按甲類藥品比例報銷執行。
其實早在12月7日晚,北京衛健委就公布了10條疫情防控優化措施,要求基層醫療機構可為發熱等11類癥狀患者提供開藥服務。12月10日,北京市衛健委又要求全市34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要建立發熱診區,向社會公布了發熱門診地址、電話。
但在現實環境中,患者不管大病小病都更傾向于到“大醫院”看病,此輪新冠沖擊表現得更為明顯。多位呼吸與感染科室主任醫師呼吁,廣大患者按照衛生部門公示的相關建議,根據自身病情的輕重緩急盡可能“分級診療”,讓有限的急救線路和資源,有效對接急危重癥患者。
12日,北京衛健委又將全市發熱門診由94家增至303家,要求全市全部二級以上醫院均開設發熱門診,鼓勵市民若出現發熱等癥狀首選居家休息、合理用藥;居家治療不見好轉時,首選居住地附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
2022年12月12日,北京同仁醫院西區,發熱門診外,患者候診,醫護人員值守。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同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還公布,醫療機構可通過互聯網診療平臺,為出現新冠相關癥狀的患者在線開具處方,允許互聯網醫院針對新冠“首診”。此前,互聯網診療僅限常見病、慢性病的復診領域使用。“短期門診、入院有困難的可以通過線上診療,有些情況不需要非要來醫院。”童蕾說。
新京報記者走訪朝陽區、大興區、西城區、平谷區、東城區等地的社區醫院和二級醫院的發熱門診了解到,增設門診和倡導就近診療的措施初現成效。“最近新增了很多電話咨詢的,實際來院人數并沒有非常多,目前一線的人手還能應對。”朝陽區一家增設發熱門診的二級醫院一名醫生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盧靜、童蕾、周耀、陸濤、郭青、羅穎東、李蘇、高冉、沈寧、張慧均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吳小飛 石潤喬 喬遲 侯慶香 李冰潔 實習生 禹琳 鄭嘉珊
編輯 胡杰 校對 趙琳